一、引言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引进的海外人才规模持续增长,人才跨校、跨地区流动成为常态。不同地区高校海归青年教师的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是分析海归人才择业、流动的地域倾向和不同地域高校人才竞争力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多地区的问卷调查,对不同城市高校海归青年教师的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探究青年海归人才选择从业城市和地域流动的原因。

埃克特(R.E.Eckert)和科恩(A.M.Cohen)等学者较早对社区学院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水平进行了评估和分析。[1-2]本特利(P.J.Bentley)等学者基于“学术人员工作流动调查问卷”(Changing Academic Profession Survey),对12个国家学术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加拿大、芬兰等国学术教师的满意度水平较高(加拿大约有74%的教师表示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德国、阿根廷等处于中等水平;葡萄牙和英国等国家学术教师的满意度较低。[3]在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测量方面,国外学者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应用较广的高等教育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例如诺埃尔·莱维茨大学雇员的满意度调查[1]、高等教育纪事大学工作调查[2]、高等教育雇员工作调查[3]、员工工作环境评估调查[4]等。

我国关于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从2000年开始逐渐增多,研究对象覆盖北京市、上海市、湖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湖北省等地区。2012年出版的《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一书引起了社会对青年教师生存状况的广泛关注,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与专业兴趣、专业发展、社会认同、经济收入等因素密切相关。[4-6]2015年以来,有研究聚焦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发现高校竞相提高引进人才薪酬和科研资助经费,刺激了人才流动,进一步加深了我国东、西部地区人才分布不均衡状况[7],形成“中西部危机”和“东北部困境”[8]。部分聚焦海归青年教师的研究发现,海归青年教师总体工作满意度不高[9],在薪酬待遇、学术发表、职称评聘、项目(课题)申请等方面反应强烈[10]。文科类海归青年教师多感到发表论文困难较大,科研进展缓慢。[11]

我国学者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以调查问卷法和个案访谈法居多。有学者借鉴国外的工作描述指数量表(JDI)[5]、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MSQ)[6]等,结合我国高校教师的特点,侧重于自我实现、工资收入、工作强度、领导关系和同事关系等方面[12],编制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徐笑君和余晓飞较早编制了聚焦海归教师群体的工作满意度量表。[13]

本研究以近10年归国的高校青年教师为样本,聚焦海归教师归国工作初期即首聘期的满意度问题,依托调查数据,开展跨地域比较研究,以期对高校海归人才的聘用政策和人才地区间流动等研究提供分析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