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队长刘汉东的传奇人生
黄爱国
1912年,刘汉东生于沈阳。早年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在他心中留下深深的屈辱的烙印。他说:“国家不强,你连起码的人的尊严都没有。现在许多年轻人不理解这个,因为他们没尝过这个滋味。”
刘汉东从铁路中学毕业后,被送到日本铁道省留学,学的铁道工程专业。1935年回国后,被分在哈尔滨铁路局工务段当工务员。
1988年,刘汉东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时工务员分三等,即职员、雇员、佣员。我是职员,应该领导雇员,但日本籍雇员的薪水和地位都比我高,我还经常遭受他们的辱骂。
“1945年,苏联红军打过来,大家推我当代表,过松花江去迎接红军。苏联人一见到我,又是抱又是亲。虽然我不大习惯,但给了我一个好印象。他们把许多缴获的东西给了我们,任命我当哈尔滨局的桥梁科科长,后任工务科科长。这时期主要的工作任务是改轨,将标准轨改成宽轨,搞了几百公里,我也亲眼看到了日本人投降的狼狈相。
“不久,单位来了个国民党的‘接收大员’,说我是个人才,劝我跟他们走,说可以去沈阳局当工务科科长,我没去。这关键一步没走错,决定了我以后的革命道路。
“1946年5月28日,哈尔滨解放了,军代表来到路局,有一天把我找去,很客气地对我说:‘想交给你一项任务。国民党军队正大批向东北集结,要进攻解放区。为了防止他们用铁路运兵,必须把长春至哈尔滨中间的一段铁路破坏掉。’当时,我虽然心里舍不得,但还是组织人把枕木拆下运走了。
刘汉东在朝鲜战场留影
“战争进行了一年后,我们的形势好转。因需要向南挺进,军代表又要求我们用23天时间把破坏的铁路修起来。我说行!这个过程中,我在工地上,一个大锤头掉下来,把我的锁骨打折了,幸亏没伤到头,我也没当回事,继续领着大伙干,顺利完成了任务。”
在东北期间,刘汉东与时任东北铁路总局局长吕正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随吕正操一起查看被战争破坏的拉滨线,愉快地接受吕正操分配的任务,并带队快速修建好了安东机场,以出色的工作支援了解放战争。
随后,刘汉东当选为全国第一次工农兵劳模大会劳模和全国政协委员。遗憾的是,这两次重要大会他都没能出席,因为当时他率领着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出国参加了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战场上刘汉东驾驶着吉普车和战友在一起
刘汉东在朝鲜战场留影
1951年1月,39岁的刘汉东率领工程总队近万名官兵跨过鸭绿江,负责朝鲜境内新安、价川以北的500公里铁路线,包括两处咽喉——清川江大桥和大宁江大桥——的维修保障任务。
刘汉东说:“这条铁路是前线通向祖国的大动脉,也是敌人轰炸的重点目标。尤其是那两座桥,敌机几乎每天都来轰炸。因为我们的高射炮很少,射程又短,打不到它,美国的飞机飞得很低,见人就打,炸弹被丢到桥周围200米以内,经常把桥炸坏。白天,我们的火车藏在山洞里,路桥一修好,立即通知指挥部连夜开车。时间一长,我们掌握了敌机的规律,什么时间来,什么型号的飞机,怎么炸,全熟悉了。我们就守在清川江大桥附近,一看到飞机飞走了,就争先恐后往桥上跑,看它炸坏了哪里,赶快想出抢修方案。时间长了,大家对敌机轰炸也习惯了,就不害怕了。”有一回,敌机来得突然,刘汉东就近趴在灶炕里,敌机就从他的头顶上飞过。等他起身出来,整个成了“黑人”,战友们看见了都哈哈大笑。刘汉东在朝鲜战场上近3年,白天黑夜都在线路上、大桥上跑,可炸弹、定时炸弹、机枪都没伤着他。他常告诉人们,与其说自己命大,倒不如说是同志们保护着他。有几次,都是同志们把他扑倒在炸弹爆炸之前。
从朝鲜回国后,刘汉东带领一部分工程总队成员来到宝成铁路建设工地,时任第六铁路工程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负责上攀秦岭一段线路的施工。沿线几乎全是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在青崖石,刘汉东组织了一项闻名全线的行动——一次性使用180吨炸药炸出了观音山车站场地。宝成铁路竣工时,刘汉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介绍人是后来担任铁道部副部长的彭敏和国家物资总局政治部副主任(副部级)田志周。田志周在朝鲜时是刘汉东的搭档,担任工程总队政委。
左图为1957年12月底贺龙元帅(左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右二)一行视察宝成铁路青石崖车站。刘汉东(左二)在现场汇报工作。右图为刘汉东在宝成铁路建设工地向技术人员讲授爆破安全措施计划。右下图为1955年,宝成铁路修建前期,铁道部第六工程局(铁四局的前身)副局长刘汉东(右二)、办公室主任阎建华(左二)在秦岭进行勘察
刘汉东遇到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是在建设大西南的2208线时期。一次在成都开会,彭总坐在前排,刘汉东坐在后面。休息时间,他到另一个房间看线路图,没想到彭总也进来了。刘汉东一时有点紧张,没敢主动说话,还是彭总先开口问他“线路图上的那些标记是什么意思”,刘汉东指点着一一解释。彭总又问他在哪里工作,当得知刘汉东参加了抗美援朝,是为前线提供保障时,彭总的眼睛都亮了,回忆着说:“我向你们发过一次火。记得是1951年,到7月份了战士们还换不下棉衣。”当彭总知道刘汉东是负责抢修铁路和清川江大桥的铁道工程总队之后,一下子哈哈大笑起来:“我晓得,你们很辛苦,很不简单,军需品很快就送上去了,解决了大问题。”一席话说得刘汉东心里热乎乎的。
1958年至1960年,工管合一,刘汉东任西宁铁路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领导和指挥全局职工,以1年零4个月的时间,优质快速地完成了177公里的兰青(兰州至西宁)铁路建设,并继续参加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的建设。他经常深入荒无人烟,海拔4000多米、长4000多米的关角隧道检查工程进度,解决施工问题。1963年西北铁路工程局部分施工队伍调鹰厦、外福线负责病害整治及改造工程,这在当时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程,其中关键工程是新建459米长的出洋坪隧道,任务十分艰巨。他率领工作组,住在公务车上日夜指挥,和职工共同研究,提出增设横洞、多开工作面的建议,加快工程进度,使该隧道不到半年时间就打通。两线的改造工程尽管任务重、时间紧、行车干扰大,但在他的指挥下,仅两年多时间就基本完成任务。
1966年,他随福州铁路局工程指挥部调华北铁路工程局任副局长兼总工程师,转战云南修建盘西线。“文化大革命”中,他被错误地遭到揪斗,蒙受不白之冤长达7年之久。1973年他获得平反。1974年初,他重新恢复工作,任交通部第四铁路工程局皖赣线指挥长。1977年,铁四局与铁四院分家,他任新成立的铁四局副局长。
在他的领导和指挥下,铁四局先后完成了宝成、兰青、西侯、枝柳、皖赣、阜淮铁路及陇海、宝兰、津浦、淮南铁路复线等20余条铁路干线、复线建设,济南、芜湖铁路枢纽新建及改扩建工程,以及鹰厦、外福铁路病害整治、加固等工程施工任务。
刘汉东一直从事铁路施工技术和重要行政技术领导工作,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丰富的铁路养护、战时抢修、新建、改扩建及病害整治等实践经验,以及较高的管理水平。在技术理论方面,他曾参加过西北高原盐湖和雪线施工研究。他较为重视施工技术总结和有关技术资料积累编写工作,领导并参与编写过有关测量,以及对隧道、桥梁和宝成铁路观音山、青石崖大爆破(分别用炸药180吨、334吨,炸下土石20万立方米、26万立方米,是国内最早采用大爆破的工点)、既有线改造等施工技术总结等资料。他在土木工程,尤其是铁道建筑方面有较高的造诣,1981年被国家科技局任命为高级工程师,是我国铁路工程界著名专家之一。1981年,安徽省科协授予他从事50年技术工作奖。
刘汉东生活简朴,廉洁奉公,从不以权谋私,从不接受别人的任何馈赠。20世纪50年代,他曾拒收上级发给局级干部的奖金。他曾多次在出差时私人给警卫员、汽车司机伙食补助,自己掏钱宴请地方干部。
刘汉东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兼任多个社会群众团体或协会的职务。1954年,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曾被选为安徽省第四、第五届政协委员,安徽省科协常委,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铁道学会理事,安徽省铁道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刘汉东于1986年被批准离休,但仍关心着全局大事,即使身在病房,也心系全局,经常向局领导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离休不离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高尚品质。
65年的革命和建设生涯,刘汉东被授予19枚勋章,其中就有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一级勋章。他还荣立“特等功”一次,并荣获“一等劳动模范”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称号。
1984年5月,皖赣铁路验交结束后铁四局领导班子部分成员在绩溪县站的合影。代局长陈如品(右一)、党委书记孙家宝(右二)、副局长兼总工刘汉东(中)、政治部主任冯友温(左一)、离任局长王惠民(左二)
1989年10月,铁四局局长张健基(右一)与马六顺(左一)、刘汉东(左二)、李淑琴(右二)三位全国劳模在一起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