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心致志钻技术

专心致志钻技术

因为家庭原因,马六顺小学毕业后就没有继续读书,这一直是他的遗憾。参加工作后,马六顺几十年如一日,如饥似渴地学技术、学知识,成为一名掌握几十种专业技术的多面手,职工们称他是“万能工”。1988年局实行技师评聘制,他是局第一批仅有九名被授予技师职称中的一个。他凭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技术,在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生产关键上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使劳动效率不断提高。

1988年,312国道一座中桥制作路边石的工程被交给预制厂,按照常规,要从桥底搭架子才能施工。马六顺认为传统的施工方法既费工又费料,他大胆采用制作钢筋牛腿焊接预留钢筋脱模的办法,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把需要花3000多元才能完成的工程项目缩减到百十元钱就完成了。这一施工方法被其他队采用后,为单位节约了两万多元的材料费用。在绑扎合浦立交桥钢筋时,按设计要求,骨架里的弯曲钢筋应和骨架并排焊接,老马提出中间钢筋不动,把两边的骨架改变焊接位置,解决了在地下焊接后拿到上面套不进且难绑扎、难焊接的问题。

不只是技术上的能手,马六顺还是一名修旧利废的专家,经他修复的机具、工具不下几百件。在预制厂制作槽型板的紧张施工中,关键配件振动棒接连损坏,直接影响正常施工。厂里派人到外地买配件又买不到,急得没办法,只能试探着问马六顺有没有办法修理。马六顺虽然没有修理过振动棒,但仍接下了修理任务。经过多方琢磨和学习,他接连修复了23根振动棒。经他修复的振动棒还在棒头和胶管连接处用铁皮加固,延长了使用寿命,为厂里节约3000多元。同时他又发现预制槽型板的模板结构不合理,浪费大,就亲自改制。改制后的模板既节约了角钢,又节约了立模、拆模的时间,仅此一项又为本厂节约了2000元。在多年的工作中,他悉心收集了不起眼的废弃材料和用具,装满了大小十多个箱子,哪怕是一个螺钉、螺帽也不放过,人们称他的箱子是“百宝箱”,宿舍是“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