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上的临时党小组

孤岛上的临时党小组

童国强

铁四局积极组织物质支援灾区

抢险救灾现场

1991年,安徽省遭受50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

7月13日,三河镇以西7公里处,刚刚动工的合九铁路横跨两河长达2.7公里的丰乐河铁路特大桥工地被洪水围困,与上级领导失去联系的3个单位的6名共产党员碰到一起,迅即组成临时党小组,带领50余名群众与特大洪水展开了顽强搏斗……

特大洪水到来时,四处三段工地指挥部及所辖三队、四队部分工班的60余人原本有着充裕的转移时间。

7月12日,北边河南乡丰乐河堤出现重大险情,50余名职工停止搬迁准备,抢运施工用草袋5000只,扑到大堤上奋战了7个小时。

晚8时30分,队伍加固完河堤,正准备返回驻地,河南乡乡长江振东却请求队伍留下与村民一道继续抗洪。严峻的现实,促使指挥长陈明友迅速做出抉择:“我们留下!”

晚9时许,丰乐河上游约2公里处的柳郢村河堤决口!

尚未喘过气的50名职工操起铁锹飞奔而去,一直奋战到13日凌晨4时10分,终于确保了河南乡大堤安全。

东边三河镇已是一片汪洋。一道道圩堤抵挡不住恶浪的冲击,纷纷决口。陈明友带17名职工回驻地抢运物资,最后6人未能撤出来。

下午2时许,驻地被洪水吞没……

河南乡也陷于困境。北边是水位高2米的丰乐河,东、南、西三面是深达4米的滔滔洪水。队伍面临着最令人沮丧的局面。王朝刚陷入了沉思——这孤零零一片怎么保住它?3个单位的人员如何协调,谁来指挥?失散同志如何寻找?

突然,他眼前一亮!对张春华、张永金等几名党员说:“指挥长不在,咱各单位党员要发挥作用……”

合九铁路铺轨仪式

就这样,由三队副队长王朝刚、电工张春华、五班长吴吉美、段部地亩员张永金、保健医生谷令法及四队工人陈绍贵组成的临时党小组成立了。重任在肩,党员们再一次重温了入党誓词。被推选为临时党小组组长的张春华与党员们一一庄严地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关键时刻,作为共产党员决不能后退,一定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带领群众战胜困难,至死不给党抹黑!

他们迅速分工,召开了群众动员大会。负责生活、卫生的谷令法,认真清点计算,决定一天改吃两顿饭,人均粮食一天8两,现有粮食可维持7天。

下午4时30分,河南乡圩堤出现重大险情。全体职工在临时党小组的带领下迅速投入抢险。

连续恶战,有的职工瘫倒了,但党员们奋勇争先,抢上最危险的地段,留出相对安全的位置让给群众;抢运土袋时,他们始终在堤坝最外围,宁可自己承担危险。奋战到夜里11时30分,胜利完成了抢险任务。

饥渴、疲乏困扰着每一个人,可是在煤油炉做饭的情况下,党员们仍坚持最后才吃。与指挥长他们失去联系已十几小时了,他们撤出去没有?现在又在哪里?会不会被困在梅林?

第二天一大早,王朝刚睁着红肿的双眼与司机杨光亮靠着两根木料、两块铺板、两只轮胎扎就的木筏,带着全体同志的希冀和祝福划起两把铁锹,漂流而去。一个浪头,把王朝刚掀入水里。他死死抱住一棵大树,喘了口气,又向一堵围墙攀去……

杨光亮用铁锹奋力划着,木筏终于回到了王朝刚骑坐的围墙边。天渐渐黑了,两人不得不划回去。而多次寻找失散队伍的陈明友几经波折之后,终于回到了河南乡。当他看到全体职工、家属安然无恙,眼泪夺眶而出。

职工们说:“关键时刻幸亏有了临时党小组。”党员们却笑着说:“是党员就应该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20多天过去了,大水仍未退。党员们带领职工依然坚守在河南乡,分班乘坐局、处送去的橡皮舟,手持无线电话,冒着高温酷暑在工地水域巡逻值勤……

8月14日,局党委领导向安徽省委领导汇报我局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省委副书记杨永良高度赞扬了四局在全省抗洪救灾中做出的积极贡献。

他说:在这场特大洪涝灾害中,四局也是重灾单位。在局党委领导下,广大职工发扬了大无畏的精神,保护了淮南复线,保护了大桥,涌现出了丰乐河大桥工地“临时党小组”等大量先进事迹。特别是他们在自身受灾的情况下,一方面做好内部工作,一方面顾全大局,为地方抗洪抢险救灾出了大力,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代表省委向四局各级党组织,四局广大职工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