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进之路

顶进之路

程建伟

自1980年以来,四处一段在施工任务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等待不依赖,内挖潜、外找米,积极开拓生产门路。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探索变革中走出了一条振兴企业的新路子。

20世纪80年代初,国民经济经过2年多的调整,正在进行着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起飞。

承担津浦复线收尾工程的四处一段,也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生产任务严重不足,账面上出现令人揪心的赤字,购买材料和支付民工的钱都拿不出,只有从工会借钱,还忍痛卖掉了两辆汽车……

四处一段的路该怎么走?1400多人都眼巴巴地望着段领导,沉重的负荷压在当家人的心上。

冷酷的现实使他们猛醒:继续守着国家的大锅饭,无异于坐以待毙。于是他们决定:广开生产门路,积极找米下锅。

找米下锅?谈何容易!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施工队伍在天津一带比比皆是,想在这里找米,无异于从他们手中抢饭吃。

当家人自有主心骨。路是人走出来的,找米下锅是全段赖以生存的唯一道路,再难也要闯一闯。

去天津、赴北京,攀高楼、跑工地,段领导一马当先,一段的触角从沧州伸向四面八方。

原段长牛文经,身体有病,咬着牙在外面奔波,一次刚下火车,就重重地栽倒在站台上……

坚实的市场竞争网,终于被一段闯开一个缺口。静海县水利局急于修建一条穿越铁路的双线中桥。这是一项顶进工程,顶进工程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弄不好还会危及行车安全,那些精明的施工队伍不愿在这儿栽跟头,对不起,避而远之。

没人愿意干的活,一段接了过来。

这座24米的双线中桥,使一段的当家人开了窍:骨头也是肉。顶进,别人不敢干,我们干!风险算什么,它既是儒弱者却步的屏障,也是勇士们树丰碑的基石。

这里是天津市穿越津浦线和沟通西郊的公路干线一经路的西端。由于没有立交桥,只有一个平交道口,铁路上火车多,公路上车辆多、行人多,栏杆一落,车辆的长队就望不到头,常常发生堵塞,天津人民在心里呼唤着立交桥。

在杨柳青的芦苇丛中,一段一队的顶进队伍扎下了营盘。

就在浇筑立交桥框构的基坑即将完成的一个深夜,一场瓢泼大雨冲塌了近10米深的基坑边墙,路基出现了裂缝,巡守工发现了险情……

队长室里的电话铃声,压过哗哗的雨声。片刻后,全队职工顶着大雨赶到了工地。工人们一身泥、一身水地奋战在工地上。需要打桩,人们抬来了钢轨,要将钢轨打入地下,还需要一排十几米高的架子。突然,架子倒了,上面的10多名工人摔倒在泥水中,幸好无人伤亡。大家爬起来重新竖架子,又勇敢地攀了上去。险情排除了,战胜塌方了,工人们满是泥水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两节10多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框构,犹如两个庞然大物,被徐徐顶入路基。不好!第一节框构开始“扎头”(头部下沉),一位路局的总工程师急得直搓手:“这怎么办,怎么办?”

合肥北二环桃花店立交桥顶进施工

这的确不好办。工人们的目光转向在现场指挥的段长牛文经和被两个工人搀扶着的副段长陶平身上。陶平患腰椎间盘突出症,正痛得脸发白、头冒汗,腰也直不起来。

工地上召开了“诸葛亮会”,采取了果断措施,框构顶部用钢丝绳拉住,底部用角木、圆木支撑,边顶边挖。框构平稳就位,顶进成功了。

工人们发现副队长张茂国突然倒在地上睡着了,他的确太累了,在顶进的紧要关头,他连续34个小时奋战在工地上,后来,硬是被人拽回宿舍,倒在床上。但很快他就醒了,一咕噜翻身下床,又跑到工地。现在,顶进成功了,他才安然睡去,脸上还流着汗珠,嘴角还挂着微笑。

小而精的独立作战队伍,队各自为战,班各自为战,上得快、干得好,能征善战,在外委工程中纵横驰骋,大显身手,这是一段在“找米下锅”过程中走出的一条新路。不久,他们在北戴河车站的地道建设中再显身手。

北戴河,是我国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北戴河车站每天要迎接近万名中外游人。到了暑期,游人更是纷至沓来,络绎不绝。为满足旅游的需求,车站要修建一座总长41米的地道。这也是谁都不愿干的顶进工程。

8月,技术员朱启维带领一个加强班来到那儿。

长沙铁道学院毕业的技术员朱启雄是云南人,身材不高,长得结结实实,有着过人的精力。他不仅是技术主管,还是北戴河工点里里外外的当家人。缺材料,他亲自跑,从小走惯山路的脚,跑起来坚实有力,虎虎生风。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有关键项目,哪里就洒下他的汗水。

第二年暑期到来之前,这支小队就将地道交付站方使用了,工期短,效率高。

唐山向阳路横贯新区,与京秦线相交。这里要顶进一座同杨柳青双线中桥规模相当的立交桥。

本来,铁道部决定由三个单位共同施工,可是谁也不愿接。朱永照总工程师和石埝田副段长赴京开会,得知这一信息,立即前往投标,任务到手。

很快,顶进队伍过来了,从北戴河、从沧州、从泊镇。像当年地震后他们来到唐山抢险一样,上得这么快,来得这么急。几辆“解放”大卡车满载顶进者的行装,开进了工地,引擎的热气还未散去,风尘仆仆的工人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就兵分两路:一路抢卸行装,一路搭盖房屋。

为了建设新唐山,为了早日建好立交桥,为唐山人民造福,建设者又在争分夺秒地战斗。动力来自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从泊镇到杨柳青,从静海到塘沽,从北戴河到唐山,一段走过了一条艰难而又坎坷的顶进之路,战胜风险、克服困难,他们终于从逆境中崛起。两年多来,他们顶进了8座立交桥、5座箱涵、2座地道、7座圆管,一年他们就盈余50多万元。然而,更值得庆贺的是,队伍素质在提高,应变能力、竞争能力也在增强,这些都是无法用数字来表现的。

1983年以来,一段以落实经济责任制为中心,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先后在几个外委工点试行了计划超产、工作物等级超产计件等承包办法。1984年5月又在全段推行了5项费用预算包干。

顶进,是没有止境的;奋斗,是没有止境的。

一段的建设者知道,前面的路更长、更艰难、更坎坷,还需要励精图治,继续顶进……顶进桥涵,顶进风险,也顶进胜利。

啊,艰难曲折的顶进之路!

啊,无限风光的顶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