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地走出来的大学生局长
陈如品
张健基(右二)在工地检查工作
1982年8月中旬,我去阜(阳)淮(北)线视察铺架工程进展情况,同时也想看看二处副处长张健基,因为经常有人在我面前谈起他而我却并不认识他,只是在几次常委会议上听说过此人:第一次是常委会讨论,提他任二处副处长;第二次是讨论提他任二处处长;第三次是讨论确定他为局领导班子预备干部之一。在研究预备干部名单中,我认识李国瑞、高贵平等几位同志,对张健基是只知其名并没见过他本人。
我到了淮南,打电话给二处副处长姚泰,要他通知张健基到凤台四段等我。第二天上午,我到凤台二处医院看望了正在住院治病的二处党委书记朱自珍,下午就由张健基陪我察看正在架梁的西淝河特大桥。
从途中聊天我了解到,张健基的经历非常丰富。他1957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在校期间一心扑在学习上,成绩非常好,因一件偶然的小事被错误地戴上了右派帽子。他的父亲张自立,新中国成立前就是同济大学的教授,是中国土木界的老人。1959年底,张健基进入内蒙古乌兰布河沙漠参建一条铁路。据他自己回忆说,当时就住在山沟里搭的帐篷里,水源在30公里之外。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每天只吃两顿饭,完成任务好就奖励两个窝窝头。秋天,他采过草籽吃,挖过沙葱吃;冬天,找到被狼咬死的马、驴,将狼吃剩下的肉和骨头拉回来,放盐煮熟,算是加餐了。有天晚上,他饿得实在睡不着,偷偷起来到厨房外面捡老白菜帮子吃,菜筋咬不烂硬吞咽到肚里,一拽还能从喉咙里拽出来。有一次,他被派去拉水,遇到狼在路边啃羊头、羊腿,他冲过去撵走了狼……
张健基就是这样一个人,1978年才被评上工程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搞活,1980年他被提拔为副段长,1982年任副处长,1983年任处长。他觉得,20年的工地生涯,联系了群众,锻炼了身体,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何况野外生活能陶冶人的情操,总的来说收获大于损失。
我们到了桥头,发现在桥南岸刚铺好的正线上停了一台装货的篷车。我上去一看,车厢内摆了一张小桌子、几条凳子、一张小床,床头摆放一部电话机。我问刘天池:“这是干什么用的?”他说:“工地指挥架梁用的。”我又问:“这是从什么地方‘抓’来的?难怪人家说你会‘抓’!”看我认真了,他解释道:“这是局里为我们向分局要的篷车,是办过手续的。有人说我乱抓,其实都是工地上有些器材别人不及时收起来,我收起来了。”我说:“我知道,你‘抓’的器材没有拿到你家里去,而是为公家收拢。这是对的嘛!”
我问刘天池:“二处和你们铺架队配合得怎样?”刘天池回答说:“我们配合得很好。”我又问:“他们(指二处)的底砟上得如何?”刘说底砟上得很好。
我转过头又问张健基:“铺架队和你们配合得如何?”张健基说:“我们配合得很好。”接着,张健基陪我上西淝河大桥,在桥上走了约一里,大风刮得我心发慌,桥边又无栏杆,枕木是吊在钢轨上的,每跨一根枕木如不小心就会跌倒甚至掉到河里去。在张健基的一再劝说下,只好由他扶着我回南岸。我们边走边说。因为是初次见面,张健基比较拘谨,只是我问他一句他回答一句,他不肯和我多讲话。我有意夸赞说:“像刘天池这样爱护国家器材、将别的单位丢失的器材收拢起来的干部太少了,应该多培养这种能抓善管的干部。”张健基点点头。
为了了解张健基的技术业务能力,我还有意问起施工技术上的一些规章、制度,他答得很清楚。下午6时左右,我们回到凤台四段段部。吃完晚饭,我要张健基召集开一次段、队长汇报施工生产情况会议,他很有条理地主持了这次会议,对各队的要求很具体,性格有些文质彬彬。
初次见面张健基给我留下的印象:这是一个诚实的、能抓施工生产的、内向型的干部,对于二处所辖管段的工程进度和质量我也较为满意。我认为,二处的行政领导班子很团结也很能干。处长陈昌金、副处长兼总工程师盛仁声都是高级工程师,副处长姚泰对外能交际、对内能管家,副处长张健基最年轻,施工生产抓得很有条理。因此,我对二处较放心。
正当阜淮线工程进入紧张施工阶段时,铁道部运输局的魏处长带着铁道部的介绍信来到合肥,找我商量进一步加快阜淮线工程的进度。他说,华东要煤4470万吨,东北每天开30列车只能完成2500万吨,从山西、陕西、河南来的煤有2500万吨要经过阜淮线分流,这样才能满足供应需求。魏处长要我亲自同他一起去阜淮线落实加快工程进度的措施。此时,二处正在帮助蚌埠分局施工青龙山站改造工程和阜阳站临时货场,淮南站还要加一段临时货物线,每天还要开一列道砟列车,保证路料运输。面对繁重而复杂的任务,二处做出了妥善安排,同新运处铺架队密切配合,使铺架工作进展顺利,提前51天完成铺架任务,于1982年11月10日铺轨到阜阳。
12月中旬我又去了趟阜阳,安排站后工程计划,要求在1983年底达到临管分流的要求。同时我还要求龟山采石厂抓紧投入道砟生产。他们提出要在阜阳客站西边租十几亩地,用旧轨铺一条自建自用自管的专用线。我让他们买地,买地的钱由局里拿。后来他们买了十几亩地,从阜阳客站右侧出岔,很快建成一条专用线,大大加快了阜淮线的上砟速度。这条专用线现在已成为二处在阜阳多种经营的资产,每年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1985年春铁道部下令,张健基任铁道部第四工程公司经理(后改为四局局长)。细心的人们发现,这个新局长是从处长直接提拔到局长位置上的。如果说当初有些人还抱着怀疑的态度的话,那么上任后他给机关大院带来的许多新变化使他们心服口服了:
——适逢国民经济困难的那段岁月,铁四局相继承揽了上海淞江公路改造、定远汽车试验场、无锡水厂和高尔夫球场、昆山工业园区、南京夫子庙地下商场、济南至青岛高速公路等一批铁路之外的工程项目,在市场大潮中小试牛刀。尽管许多工程没有涉猎过,但张健基率领大家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勇闯新领域,开辟了发展新路子。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到实处。正高级职称者住上了“局长楼”,奖金系数待遇比照正处职;副高级职称奖金系数比照副处职。
——局机关到处都干干净净,没有杂物,也看不到扫地的人。因为张健基规定,每天早晨六点半之前要扫地结束。
——办公楼北门有个传达室,他在室外配上了一台气泵,一分钟不到自行车的气就可充足,有人评价说是“坐小车的人关心骑车的人”。
——机关大院里建起了门球场和网球场,在工地奔波一辈子的老同志可以放松、锻炼,老有所乐。
——六一儿童节,张健基自费买了糖和水果来到机关幼儿园,和孩子们一同欢度节日。
1991年6月29日,张健基(左三)在宝中铁路大寨岭隧道检查
——全局的生产发生了大变样,1987年全局创11项历史纪录。
——铁四局在本系统率先建起了现代化的通信网络,电子计算机进入指挥中心的每个部门。
——办起了铁四局电视台,机关大院住户可以看到闭路电视,《铁道建设》报还上了合肥市第二家激光照排系统……
1992年张健基调离铁四局时企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