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钱塘江

穿越钱塘江

张文恺

盾构机始发

2019年1月7日,历时16个月后,盾构机“钱江号”破土而出,正式宣告杭州地铁6号线过江隧道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在欢庆之时,中铁四局建设者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2015年,中铁四局中标杭州地铁6号线6标项目,这是我局首条穿江隧道项目(之江海洋公园站—振浦路站,过江),也是中铁股份公司第一条土压平衡盾构下穿钱塘江工程。该项目在钱塘江底穿越1500多米,最深达33米,是钱塘江同类工程中,施工难度最大的一条江底隧道。

盾构机将在江底穿越圆砾石层,上部为粉质黏土,中部为沙层和沙性土,地质情况复杂,同时存在高承压水。若使用普通盾构法施工,由于内外压力分布不均,极有可能出现承压等导致的盾构突沉现象,以及地面沉陷盾构无法推进的风险。

城轨分公司专门成立盾构专家组,提前勘测地质,将盾构穿越沙层及重叠区域掘进的地面沉降、是否有沼气等危险气体列为控制重点,化解和预控风险。

邹泽泽是中国中铁四局第十五届青年技能竞赛盾构机械操作技能大赛、中铁四局第八届青年技能大赛盾构机械操作比赛双料冠军。才工作3年,他就接手如此棘手的项目,当时情景仍历历在目。“为了保证隧道安全、顺利推进,项目在技术把控上下足功夫,配备了‘双总工’,项目领导率各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国内外类似案例,确保各个环节万无一失。同时,项目部还针对区间地层情况对盾构机进行针对性改造,使之适应过江区间掘进工作,对掘进区间的复杂地层制订相应的措施,大大提高了掘进效率。”

项目总工李明节的施工记录本,详细记录了过江盾构“钱江号”下井以来,采取的一系列高难度操作:先后穿越超深临江风井,四次穿越钱塘江大堤,穿过江底富含沼气高承压水复杂地层,进行江底沼气排放,进行超深临江风井超高压旋喷加固,超长距离精确测量……可以说,每一次操作都是高度紧张的挑战。

为保证施工安全,项目部专门研发使用水上无人监测船进行水下勘探,并配合江底盾构机共同施工,这也是国内首次将水上无人驾驶技术应用在隧道工程领域。项目书记张睿自豪地说:“无人测量船将测量效率及精准度提高了3倍以上,而且还实现了自动化巡航,不仅高效快捷,降低了安全风险,而且节省了大量费用。整个过江监测费用,从以往的200多万元,降低到20多万元,这是技术创新的独特运用。”

在无人监测船与“钱江号”这对黄金搭档紧密配合下,项目部曾创造了单日掘进24环、一次性安全掘进2.7公里等多项国内过江盾构掘进纪录。

时间回到2018年,世界隧道大会暨第44届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ITA)年会在迪拜召开,中铁四局杭州地铁6号线6标项目受邀亮相大会进行展示,并进行了专项课题论文发表。

国际隧协副主席严金秀说:“近几年来,我国隧道建设逐渐受到国际认可和关注,这和我们不断进行技术自主研发、施工工艺加快改善、利用信息化助力隧道施工等方面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实地参观了中铁四局的下穿钱塘江隧道工程后,深感中国的隧道技术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日本新干线部长Yoshimasa Tadenuma在听完项目简介后表示,“这无疑是中国地铁隧道施工历史上的又一壮举”。

施工中的下穿钱塘江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