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塘基地:时代的记忆

莲塘基地:时代的记忆

郑璇

庆元旦文艺会演合影

我出生的那年秋天,我的父母带着尚在襁褓中的我搬迁至江西南昌的莲塘基地,这一住就是将近30年。

与铁四局其他基地不同,莲塘基地虽然也拥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在本地人心中几乎没有知名度,只有提起“福铁”(福州铁路局),才有些老人家表示略有耳闻。我小时候一直不明白当地人为什么把莲塘基地称为“福铁”,直到后来自己就职于中铁四局才真正了解了它的由来。

1962年,铁道部为筹建华东铁路工程局,在南昌县莲塘镇按苏式建筑风格兴建了12栋四层住宅楼和5栋两层办公楼作为机关基地。1963年,铁道部鉴于设立华东铁路工程局条件暂不具备,将基本建成的莲塘机关基地一分为二,一半划归福州铁路局(现为南昌铁路局),一半划归南平工指作为机关职工家属基地。1989年,铁四局五处工程机械厂由九江县沙河街搬迁至此,将原有的一所小学改造成了生产厂房及办公场所。

莲塘基地的选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西面是莲塘老火车站和京九铁路,东临一条15米宽的灌溉渠,这在当时也是一个交通便利、依山傍水的好地方。莲塘基地以灌溉渠为界分为河西和河东两个区域,河西是生产厂房、办公场所,还有部分住宅楼;河东则只沿河建了几栋两层住宅楼。基地虽然不大,但是功能齐全。

职工子女庆祝六一儿童节

职工子女开设书法兴趣班

专车接送职工子女上学

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全面实施,铁四局作为国有企业自然要做出表率。所以,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职工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年轻的爸爸妈妈都要上班,那个时代还没有流行老人帮忙带娃,单位出于照料职工子女考虑,在莲塘基地创办了托儿所。为了交流方便,老师们都说普通话,所以孩子们就不再像各自的父母那样南腔北调了。

在基地盖起钢结构厂房之前,办公区域的正中央有一个大礼堂,是单位逢年过节开展大型活动和组织文体娱乐活动的场所。那个年代很流行跳交谊舞、唱卡拉OK,大礼堂的天花板上装了一排排彩色的镭射灯,还有五颜六色的圆形旋转灯,每周五的晚上那里俨然成了歌舞厅,让疲惫的铁路职工们能够释放自我。记得那时父母也曾隔三岔五带我去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的时髦。暑假的时候,单位会在大礼堂举办各类兴趣班,有绘画、书法等,虽然是业余的,但让院子里的孩子有一个集中学习、集中交流的场所也较为难得。

基地院子里有一座两层办公楼,因为外墙贴的是白色的瓷砖,我们习惯叫它“小白楼”。当初小白楼前面有几根钢柱搭成的支架,上面有秋千、吊环、爬梯等器材。那时我身材矮小,总觉得秋千有数十米高,那些艺高胆大的哥哥姐姐荡起来几乎能在空中划出180度的弧线。现在小白楼被改造成了两块花圃。

放暑假了,我喜欢陪父亲去旁边灌溉渠里钓鱼,父亲提着一个水桶、一根竹竿,到基地后门的渠边一待就是半天。鲫鱼喜欢吃蚯蚓,潮湿的大石板下常有蚯蚓蠕动的身影,很多人用盛满香蕉皮和泥土的木箱将蚯蚓养在门前。夏天里还少不了戏水,灌溉渠十几米宽的水面上,挤满了或土生土长或慕名而来的人。我就是在这水渠里学会了蛙泳。

小时候市区没有公交车,每到周末,要去市里面逛街或者带孩子到少年宫学特长什么的,老老少少都聚集在莲塘火车站,等待着绿皮车缓缓驶来。熙攘的人群、褐色的座椅、狭小的站台,还有亮出来就不用买票的铁路工作证,那景象让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随着时代的发展,南昌县莲塘镇的发展重心发生了转移,当年的火车站几乎废弃,旁边的灌溉渠限制了公司的发展,加上进出道路曲折狭窄,几经周折,向局里报批,机电公司后来搬迁至发展前景更加广阔的赣江江畔。广大职工为方便生活也渐渐在城区置业,莲塘基地逐渐被遗忘在杂乱与落后的城乡接合部。如今,伴随着“三供一业”步伐的推进,莲塘基地拆违及改造工作开始启动,我一边为老基地旧貌换新颜而高兴,一边又因儿时记忆被挖掘机铲平而不舍。那古朴沧桑的红色砖墙、清澈微腥的明净河水、甜腻扑鼻的柚子花香、朴实融洽的邻里生活,已然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