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原打关角隧道
李俊波
1958年夏天,我们这些刚入路的小青年,随着一支筑路大军踏上青海高原,去修建世界最高的高原铁路。这支筑路大军就是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架桥铺路、屡建战功的铁道部第六工程局(铁四局的前身)。这支英雄队伍,在完成宝成铁路新建和陇海铁路两段改建任务之后,又踏上新的征程,接受了修建兰青、青藏铁路的使命。
我们这批风华正茂的小青年,怀着对美好未来的幻想和对青藏高原的好奇,乘坐由兰州始发的大卡车,途经日月山、青海湖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到达位于青海省天峻县的关角隧道工地。这座看上去不太高的无名山峰,其海拔却已达到3500米。我们的驻地选在海拔3400米的一片草地上。由于高原缺氧,初到时,我们总觉得喘不过气来。炊事员眼看滚沸的开水,就是蒸不熟饭。白天汗流浃背,晚上因没盖好被子而冻坏了脚。中学地理课时读过的“朝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意境,可真的体验到了。
作者给一线职工讲述先进人物的故事
驻地周围,除了山冈、沟壑,就是面积不等的草原。豺狼虎豹见得不太多,野驴、野马经常大群出现。见得最多的是黄羊、野兔。爱好打猎的同志出去一次,很少空手而归。尤其是那些长年过着“平静生活”的野兔,听到枪声不是拔腿逃跑,而是站直两条后腿竖起耳朵寻望枪响之处。
当时,工地文化生活贫乏,每个月才能看上一场电影。乐观的筑路职工们自力更生,工程队都修建了“高原篮球场”、工地图书室,有的单位还成立了业余文艺队。业余时间和节假日,除了打球跳舞,还经常举办自编自演的文艺晚会。人们的业余生活还是很充实的。
那时,由于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大量的劳动还是肩挑人扛,再加上三年困难时期,当时的生活、生产环境的艰苦可想而知。然而,“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筑路工人,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建成了兰州至西宁的兰青铁路和西宁至海晏的青藏铁路。前面提到的关角隧道也完成了一半,为青藏铁路继续向西延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铁四局取得了新的发展成就。抚今追昔,这支由弱到强的筑路队伍,从年产值几千万到超千亿元,可谓发展硕果累累、战功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