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炸弹壳

珍贵的炸弹壳

康宁 牛亮

郭金升将美军炸弹拆卸后留下的金属外壳。此炸弹被拆除后,外壳被战士带回营地留作纪念,此后,跟随中铁四局五公司辗转祖国各地,现存放于中铁四局展览厅

1953年1月2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官兵在秃鲁江二号桥工地冒雪拆卸美军飞机投下的定时炸弹,解决施工中炸药不足的困难

在中铁四局展览厅里放置着一枚定时炸弹的弹壳。虽说它其貌不扬,锈迹斑斑,但有着非同一般的经历。老辈的职工说,它是从千里之外的朝鲜运回到祖国,并随着军转民投入铁路建设的铁四局人去过三原、宝鸡、铜川、南平、长沙等地,曾在江西九江落脚。几十年来,所到之处,它都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老一辈建设者南征北战的光荣历史。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保障铁路战时军用运输,经中央军委批准,铁道部从东北铁路特派员办事处工程总队、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师、上海铁路局等单位抽调5160名职工、军人,组建成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从11月16日开始陆续开赴朝鲜,担负京义、满浦、平北3条铁路线和2座特大桥以及几十座桥梁的战时抢修任务。

战争期间,美军把破坏志愿军铁路补给线作为实现其整个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动轰炸机对铁路线进行狂轰滥炸,以此阻挠志愿军的进攻。铁道工程总队指战员以顽强不屈的毅力和斗志,英勇无畏而又机动灵活地与美国侵略者展开斗争,不管敌机怎样轰炸,他们都能快速地抢修好桥梁和线路,确保运输畅通。狠毒而且狡猾的美国鬼子为给我军抢修铁路增加难度和设置障碍,除了向铁路沿线投掷成千上万吨的即时爆炸的炸弹,还有大量的定时炸弹。因为定时炸弹的起爆具有延时性和不确定性,最初不仅增加了抢修的难度,还造成了抢修战士的伤亡。然而,正如凶狠的野兽遇到了机智的猎手,工程总队的指战员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想办法拆除定时炸弹,郭金升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日本伪满洲国兵工厂被迫做童工时,了解了一些炸弹构造的知识。他向领导请求,冒死试着拆弹,并从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渐渐熟练掌握了拆除炸弹的技巧。于是,郭金升提出带徒弟,并向其他部队传授经验,赢得了“拆弹大王”的称号。

“(当时)炸弹最大的有2吨,眼前这个炸弹比较小,只有三四百斤,美国的B-29轰炸机可以携带4到6个。胜利回国的时候,有人提出把这些炸弹壳运回国内,一来可以废物利用,二来还可以做个纪念。”谈起五公司的这颗炸弹壳,抗美援朝老战士丁振儒回忆说。

1953年11月,隶属铁道工程总队三大队的近千名指战员胜利归国,他们把一些炸弹壳从朝鲜的骆夏(音译)车站装上火车带回了祖国。

参战将士稍作休整,便整建制地划归铁道部,投入宝成铁路建设中,其中一部分并入新组建的第四工程局第五工程处,这就是五公司的前身。作为当时运回国内弹壳最集中的单位,五公司职工把铁路修到哪儿,便把这些弹壳带到哪儿,弹壳的移动轨迹勾勒出了五公司的发展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铁四局对祖国建设事业的贡献。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修建铁路的资源极度缺乏,困难重重,尤其是使用风钻打隧道时,空压机上的风包因为频繁使用经常损坏。这时候,老一辈建设者非常智慧地想到了那些硕大的弹壳:何不把它们改装为风包替代品?到了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时,这些弹壳大部分交国家作为炼钢的原料,支援了我国的经济建设。

这枚弹壳能保留到今天是幸运的。在建筑工地,它曾经作为集合、出工和开饭的大钟。每当值勤人员敲响了它,职工们就像是听到了命令,立即走出家门,或走向操场,或步入会场,或拿上碗筷走向食堂……

美军从空中投下了大量的定时炸弹,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官兵们一个个拆卸开来,炸药用来开山辟路,弹壳用来制造工具。图为官兵们在搬移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