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2208线
任晓平
1966年岁末,刚走出中学校门面临升学无望的我,遇到了铁四局在四川万县地区招工的机会,有1万个名额,无论城乡户口,报名便收。于是,我报了名。
我工作的第一个地方是云南,去修建2208线。列车走走停停,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抵达了终点站——沾益。我清楚地记得这一天:1966年12月28日。
海拔近3000米的云贵高原辽阔、苍茫、粗犷、荒芜。这就是毛主席当年率领红军走过的乌蒙山?这么落后,难怪要修铁路!我心里想。后来才知道,修建2208线,主要是为了三线建设,将贵州六盘水的煤运到新建的攀枝花钢铁厂。
大约半小时后,我乘坐的汽车从大公路拐上一条便道,进了写有“铁四局六处三大队二分队”的小院。院子里四周是一间挨一间的篱笆毡棚,中间是篮球场。彩旗、标语、锣鼓、一张张黝黑憨厚的笑脸驱散了我们的一路风寒,我渐渐感受到这个“新家”的温暖。
1973年4月,铁四处首次团代会在工地举行。当选的全委合影留念
我们云阳来的20多人被领进一间毡棚,棚内两边排列着以新树干支撑的双层铺。领我们的人说“大家可以随便选”,我们便争先恐后地自由选择,各就各铺,安营扎寨了。哪想到,数年的青葱时光,从此刻开始便留在了这里。
三大队管辖5个分队,每个分队近300人,其中3个分队负责尖山隧道施工。一、三分队从山两头掘进,我们二分队从中间打直井、斜洞下去,再向两头延伸。六工班是除砟班,每天待开挖班打钻装药、放炮后,我们就迎着硝烟往里冲。一茬炮炸下来的石砟无论多少方,必须一次除完,一环扣一环,不能影响到下一班,以确保日进度。全班20余人,每天须装运80翻斗车左右。那时,我刚出校门,身体瘦弱,几十斤重的土箕举几下就吃不消。副班长蔡昌水照顾我,让我从斗车里捡土箕。别看我干的是轻活,每天数千次不停地将斗车里的土箕倒掉石砟再捡出,同样累得腰酸腿痛胳膊肿。
除砟这活不光累,还要冒很大的风险。为赶工期,刚放过炮没一会儿,班长、组长便带着我们进峒。有一次,一个“工作组”的领导也随我们一起进峒,刚走不到20米,弥漫的硝烟呛得他受不了,便哇哇大叫着退了出去。其实,抽烟管是从峒里往峒外抽,走近掌子面硝烟味就淡了。那天,峒顶上的危石还没有处理好,边墙排架也没立,老班长李楼最先到达现场。他仰头一望,一颗石子掉下来,不偏不倚打掉了他两颗门牙。
铁四处首次团代会主席团合影
这条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铁路桥隧众多,地质复杂,有暗河、溶洞、泥石流,堪称“地质博物馆”,施工中塌方、瓦斯爆炸等险情随时都可能发生。入路第一天,就听说三分队施工的隧道东头刚刚发生塌方,死了好几个工人,吓得我们都不敢进峒。于是,段里召开了职工誓师动员大会,传达毛主席关于加快西南三线建设的最新指示,表彰了在隧道塌方中英勇救人、身受重伤的段长马占金和不幸牺牲的周兴福。会后,党支部、老党员、老工人分头做新工人的思想政治动员。大家群情激奋,个个斗志昂扬,一致表示要拼命大干。
向峒外运砟与峒内除砟一样艰险,尤其是大夜班最难熬。午夜时分,我们两人一组手推沉重的翻斗车,一步步推向几里外的深山峡谷。雾气中,路灯隐隐约约,山水朦朦胧胧,林涛中传来鸟兽的声声凄鸣。身上的衣裤一会汗湿一会风干,尽管惊恐、劳累、困顿也不敢合下眼。特别是下坡道,刹车靠铁丝捆绑的木棒去制动,一旦冲力加大,止不住飞转的车轮,就会连人带车滑下深涧。直到天明了,砟除完了,我们才带着一头白霜一身疲惫,晕晕乎乎地回毡棚。
从毡棚到隧道,两点一线,日复一日。队里的文体活动除了打篮球,别无其他。好不容易休个星期天(一般都是加班连轴转),工友便相约在周边走乡串寨,了解并体验边寨的民俗风情。有时也会去爬山,在丛林中拾菌子、采摘鲜花野果,虽劳累,但感觉其乐融融。
为连续创造“百米成峒”,队里组织的突击大干一浪高过一浪,连元旦、春节等节假日也不休战。大年三十那天,我们突击完成了任务,汗湿的衣裤没换,脸上的泥浆没洗,便都拿着碗盆去买饭菜。然后,全班人沿大火炉围坐在一起,高高地举起酒盅,一是庆祝我们为国家建设做出了新贡献,要过一个“革命化春节”;二是向着遥远的家乡,祝愿家里的亲人们岁岁平安!
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每当队里按月下发供应的“进峒肉”时,大家便三五成群地在旷地里支起锅灶,享受野炊之乐。有一次,正当大家欢快地吃着烤肉的时候,邮递员送来一份工友的电报,上面写着“母病速归”,嬉笑声戛然而止。大家这才意识到,为抢工期,已经1年多没有回家探亲了,在为工友悲伤的同时,也默默地思念远方的亲人。
“峒通了!”一阵开山炮响过之后,从掌子面传来了喜讯。这是一年又一年日夜鏖战期盼的成果啊!记不清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在漏雨过风的篱笆棚里度过;多少次峒口进餐,我们就着高原的风沙一同咽下;多少个冰封南疆的夜晚,我们踏着深深的积雪走向隧道。现在,隧道终于打通了,怎能不热泪盈眶、欣喜若狂!大家挽手搭背一起拥进隧道,与峒那头的战友紧紧握手、拥抱……
尖山隧道竣工后,我们这支队伍向贵州盘县地区搬迁,一个工班一辆汽车,先将床板立在车厢四周,然后装上行李、镐锹等。我们几个押车的就睡在近2米高的车顶上——那时年轻,谁都没感觉到这是违章,其实很危险。星夜出发,伴着月光前行,摇摇晃晃中我们似睡非睡,于第二天中午抵达了新工地——沙坡。
2017年4月4日清明节,中铁四局集团在2208线红果车站烈士墓地竖立“2208线烈士纪念碑”,时任局工会副主席孙明华、社管中心党委书记李建平等参加立碑仪式并向烈士敬献鲜花
有人说,云贵高原的山茶花是筑路人用鲜血染红的。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大家都在为2208线建设流汗流血,奉献着青春甚至生命。仅我们六处,就有数十位战友长眠在了红果烈士陵园,赵连平书记就是其中一位。
1971年10月25日,驻扎沙坡的三段段部突然有人在喊:“赵书记在隧道里出事了!”当我们一路奔跑赶到毛阵营隧道口时,那里已经围满了人,已无生命迹象的赵连平书记躺在木板上,他身上穿的还是那件补丁加补丁的老棉袄。封华南技术员告诉大家说:“赵书记清晨带着我冒雨上工地检查,先去了火食田大桥,中午来到这里,在察看隧道掌子面时,发现了洞顶有条裂缝,他转身对我喊‘注意!危险’,我赶忙闪开,身子紧靠峒壁,而赵书记却被掉下来的一块石板砸倒……”
赵书记因公殉职后,领导安排处宣传科的钱厚源和我采写他的先进事迹。我俩翻阅了他的28本日记,对他工作、生活的轨迹有了基本了解,然后召集分队领导、技术人员、职工及家属代表开座谈会,进一步搜集他工作和生活中的事迹。在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后,我俩商定写一篇长篇通讯,由钱厚源写赵书记1944年10月起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中指挥抢修清川江大桥部分;我写赵书记调来三大队担任党委副书记分管施工生产部分。1个月后通讯完稿,上报昆明铁路局党委(当时铁四局机关已经从云南富源搬迁到湖北武昌,六处由昆明局代管,继续施工2208线)。1972年7月30日,昆明局党委做出了《关于开展学习赵连平同志活动的决定》。1972年10月25日,正值赵书记牺牲1周年纪念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6天广播了新华社新闻通稿《革命传统永不丢 鞠躬尽瘁为人民——记昆明铁路局六处三段党委副书记赵连平》,《人民日报》《云南日报》等报刊、电台也都刊登或播发了这篇近4000字的通讯。之后,局宣传部又组织出版了由我写脚本、李秀(全国版画家协会理事,昆明车站美术员)绘画的连环画册《赵连平》。紧接着,人民出版社计划出版全国英雄模范集,云南省选定两个人,一个是农业方面的林旺丹同志,另一个就是工业方面的赵连平同志。
左图为1966年铁四局局机关所在地富源火车站。中图、右图为铁四局职工建设的2208线的隧道、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