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汶川

救援汶川

二宣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5月18日,接到安徽省建设厅关于选派队伍赴汶川抗震救援的指示后,中铁四局立即组建了抗震救援突击队奔赴灾区抗震救灾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震惊了世界,也考验着中华儿女。

地震发生后的第六天,接到安徽省建设厅关于选派队伍赴四川汶川抗震救援的指示后,中铁四局立即组建了一支由二公司38名员工、13名党员参加的抗震救援突击队。

5月21日,抗震救援突击队从成都直奔200多公里外的上级指定的重灾区之一北川县擂鼓镇。当晚9点抵达救援现场后,救援人员顾不上休息,就开始平整场地,搭建帐篷,夜间零时便投入紧张的救援之中。

为打好抗震救援这一仗,抗震救援突击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下设现场救援和后勤医疗两个党小组。22日一早,临时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全体共产党员郑重宣誓,要发扬“不屈不挠、众志成城、友爱互助”的抗震精神,以神圣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感,誓夺抗震救援斗争的胜利。大家一个个在党旗上签名,以自己的行动展示党员的先进性。

擂鼓镇是县政府的过渡性临时驻地,各部门人员、中小学生以及众多灾民要安置在这里,容纳人口量由震前的5000多人猛增到4万多人。看到那么多灾民淋在雨中,风餐露宿,抗震救援突击队非常着急。救援队立即分成两个组,在机械设备配合下,一组清理废墟、平整场地;一组打通周边公路。抗震救援突击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前线指挥长聂勇,连续10多天一直守在现场,每天最多只休息四五个小时。恶劣的环境和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使他的支气管炎复发并加重,必须要靠药物来稳定病情。党支部副书记李伟自每天往返于救援现场和市、县指挥中心之间,汇报救援进展,反映存在问题,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党支部委员、救援队总工牛子民白天深入工地,了解掌握危房情况,对危房结构和损坏程度做出全面鉴定,晚上就坐在地铺上研究制订拆除方案。潮湿的环境、不规律的饮食,诱发了他原有的胃病,但他忍着疼痛,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5月25日晚9点,抗震救援突击队接到武警水电某部的请求,需立即修建一座1200平方米的停机坪,用于米格26直升机吊运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所需机械。突击队队员立即实地察看地形、寻找地块,组织机械平整场地,前后只用了3个多小时,随后又投入吊卸工程机械工作,一天一夜共吊卸各种机械设备42台(套),保证了武警水电部队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中所需物资。

北川煤矿受灾严重,为了早点抢出一条救灾通道,突击队副指挥长、党员尹长江每天工作长达14个小时,衣服淋湿了,腿磕破了他都无暇顾及,硬是在山体滑坡、余震不断的险情下,开辟出了400多米的便道,抢出被山体掩埋的6台机械,为煤矿恢复生产创造了条件。技术主管、党员齐锋波不仅指挥危房拆除和灾民临时居住点场地平整、吊卸作业等,还带领队员挨家挨户清理人员和物品。小齐只有23岁,地震也影响了他的老家陕西,母亲又生了病,已经有一年没见面的未婚妻打电话要他回家。就在他写了请假条申请回家的时候,接到了赶赴北川抢险救灾的命令。他毫不犹豫地把请假条揣了起来,跟随着队伍赶赴灾区。善解人意的未婚妻不仅没有埋怨他,还一再鼓励他:“北川挺得住,你能挺得住,我也能挺得住。”

5月27日,救援队正在拆除擂鼓镇办公楼危房,突然遇到余震,队员们不得不紧急疏散,但余震刚一平息,大家又冲了上去,在4个小时里找齐了镇政府的9枚公章。镇党委书记李正林对中铁四局救援队队员奋不顾身、连续工作的精神和作风大加赞扬。

县城通往麻柳湾的乡村公路,一面是湍急的麻柳河,一面是陡峭的山体,再加上余震不断,随时都会有泥石流和滑坡的险情,危险始终威胁着救援人员。5月28日,队员们正在抢修垮塌的路段,突然发生了余震(后来的检测数据显示震级为5.4级),两块直径2米的巨石滚落下来,距领工员张林仅仅4米。但他临危不惧,排除危石,清理障碍,并继续和同志们一起打通道路,把被阻隔的二炮部队的大型机械抢救了出来。

在抗震救援现场,救援人员心系灾区、奉献爱心的感人事迹随处可见。6月12日,汽车司机梁雨生从北川县城返回后时间已经很晚了,疲惫不堪的他在距离驻地3公里处,发现一个中年妇女突然跪在路中间。老梁停下车上前询问情况,当得知她家中有病人需要紧急抢救时,老梁当即答应帮忙,把病人送到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等他开车回到驻地,已经凌晨5点多了。

救援队队员尹长江,在地震发生后先后捐款、交纳特殊党费1000元。参加救援工作期间,他又掏出500元救助一名读初三的女孩。在抢修通往苏保乡的道路中,李伟遇到一个名叫王岩玲的4岁女孩,她找不到家人,独自光着脚丫从山上走下来。李伟带着她来到驻地,给她做饭吃,还买了一双球鞋给她,最后把小岩玲送到了北川八一幼儿园。

为使灾区的孩子过上灾后第一个儿童节,抗震救援突击队积极参与北川八一幼儿园建设。这个幼儿园是北川县当时唯一一个灾后重建的临时幼儿园,准备让附近百余名幼儿入园。5月28日,他们开始投入挖掘机、装载机,对幼儿园选址所在地进行清理、平整,完成土方量230立方米,为幼儿园按时开园提供了条件。六一儿童节前夕,全队又自发捐款3500元,购置了书包、文具和图书捐给幼儿园,得到了当地政府和老师、家长的高度赞誉。

在拆除一座危房时,抗震救援突击队挖到了一个银碗和一张4万元的存折,马上交给了镇政府。失主认领回去后,逢人便说:“铁四局就和解放军一样,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镇上一个五金商店,店主出价5000元请救援突击队帮忙抢运他的货物。他们把情况反映给镇政府,之后按照镇政府的安排前去处理,但坚决拒收他的酬金。镇政府领导知道后高度评价说:“中铁四局守规矩,代表了国企的形象。”

抗震救援突击队队员忘我抢险、热情助人,他们自己的生活条件却十分艰苦。救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51个人挤在10顶帐篷里,每个只有8平方米的帐篷里要挤四五个人。暴雨天,雨水浸入帐篷,潮湿无比,不少人得了湿疹。天晴时,帐篷内的温度高达42度,即便到了晚上温度依然降不下来,让人难以入睡。可再艰苦的条件也动摇不了救援人员的决心,再多的余震也无法撼动救援人员不屈的斗志。6月26日,抗震救援突击队圆满完成了任务。临走前,擂鼓镇镇党委、镇政府写来了感谢信,送来了锦旗。北川县副县长瞿永安到擂鼓镇看望中铁四局抗震救援突击队队员时,有的队员已经疲惫得入睡了。他紧紧握住救援队党支部副书记李伟的手嘱咐说,他有两个敬意要表达:一是向中铁四局的领导表达敬意,带出了这么好的队伍;二是向这些已经入睡的好同志致敬,向他们转达北川政府和人民的问候和感谢!

此后,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授予中铁四局抗震救援突击队“中国中铁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他们“全国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