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四局知青招回城
陈如品
我到四局担任代局长后,局知青办主任刘广湖和科长阎燕华向我汇报:全局有2100名职工子女在全国各地农村插队劳动,看到其他省的知青都被招工回城,到父母所在单位工作,局机关职工们纷纷反映这个问题,职工思想出现了不稳定。
为了弄清情况,为知青寻找、安排出路,我找到教育处处长韩璜。他说:“局里办的‘七二一’大学学员不多,又缺教师,国家不分配大学生给我局,这样下去四局的技术干部将来会后继无人。”我又通过人事处处长阎敏了解相关情况,他给我的相关资料显示:当时全局职工总数是54900人,其中工人45714人;文化程度方面,大中专以上学历763人。由此说明四局工程技术人员太少;在年龄结构上,超过40岁以上的居多,青壮年工人偏少。
不久之后,我向局党委专题汇报了知青问题,并提出招工建议。我还特别讲到我在四川成都铁二院时掌握的情况:“铁二院的知青是通过四川省劳动局帮助解决的,理由是铁二院职工长期在深山老林里勘测设计铁路,为四川省造福,院里子女的工作他们有责任帮助解决。后在四川省劳动局局长李满盈同志的大力支持下,二院的知青全部回城安排了工作。所以,四川能解决,我想安徽也应能解决。我们把知青招回来,再把工程学校办起来,我们的初级技术人员缺少问题也就解决了,一举两得。”局党委书记刘德义赞同我的建议,并以局党委决定事项的形式交给我办。
我去安徽省劳动局找到时任局长胡向农,向他汇报了铁四局职工子女下乡劳动情况及局党委意见,请他们帮助解决。胡局长说:“我们同意解决这个问题,但首先铁道部要给你们安排招工指标,因为在安徽省内我们好办,在外省我们不好办。”他还建议我“最好由你们给万里书记写个报告”。我回到机关,立即以铁四局党委的名义给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写了一个报告,请求“将四局和森林矿山企业下放到农村的子女同等对待,招回城里安排工作”。万里书记当即在报告上批示“拟可行,请子健同志阅”。我转身把报告送给周子健省长,周省长在报告上批示“同意,请劳动局办”。我当天将报告送到安徽省劳动局,胡向农局长看到万里书记和周子健省长的批示,非常高兴,叫我速到铁道部要招工指标。第二天,我就去北京铁道部见人事局局长孙湘。她看了报告表示支持,同意先给铁四局1000个招工指标。
有了招工指标,我局随即安排招工。到1977年底,我局从湖南石门县招回知青140名,从湖北荆门招回22名,从安徽省内招回150名。与此同时,局里还将600个招工名额分到了各处,让各处招回本单位职工的子女。此后,我们又和肥西县委商量,把焦婆公社和桃河公社作为铁四局知青集中点,将分散在外省知青的户口先迁到这两个公社,在办理招工安置时顺理成章地由安徽省劳动局下达招收知青的文件,这样就方便多了。
安徽省劳动局得知我们的招工指标还有富余,便从我局的招工指标中分配一部分给省级机关和一些困难单位的知青就业,这也算是我们四局为安徽做了贡献吧。
在两年时间内,我们将下放到全国各地农村的2100多名知青招了回来,并在自己的企业里安排了工作,解决了职工及其家属的一大难题。
知青招回来了,我又去铁道部向人事局局长孙湘和教育局副局长章洛汇报,请示创办工程学校(属中专性质)。章洛原是新四军文工团团长,1941—1942年随军部在阜宁住过,我与他认识。我的汇报得到他们的支持。孙湘局长问:“你们打算办多大规模?”我说:“500人左右。”她说:“要办就办大一点,可不可以办800人的学校?”我说:“那更好啊,只要你们上面支持。”她还对我说:“教职员工由你们自己解决。你们先筹建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等项目,由铁道部批给你们小型项目投资。学生来源主要是下乡知青。如需对外招生,我们明年向国家计委报年度计划时列上去。对外招生要经教育部批准,由铁道部来办。”
回到合肥,我把情况向局党委作了汇报,党委成员们听了都很高兴,决定抽调王伯宏专抓工程学校的筹建工作。原计划是建校征地80亩,征地费、青苗费、道路建设投资等合计大约200万元。此时正当合肥枢纽下马,原一处在合肥东七建的处机关三类工程用地97亩,已建成1万多平方米的平房,本打算移交给四处,但四处无力接收,局就决定改作工程学校使用。这样不仅节省200万元征地资金,还可以先将平房改建为学生宿舍和教室,当年即可招收新生。我们一边办学一边新建教学大楼、正式校舍及教职员工宿舍,又可节省投资300万元,同时还能在剩余的土地上新建铁四局党校。这样下来,两校建设总投资仅用了1100万元。
20世纪80年代初,铁四局三处机筑段的女职工们
1983年,铁四局青年工程师在阳新大桥工地探讨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