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漫漫创业

筚路蓝缕,漫漫创业

老上海公司的成立有着一定的时代背景,1983年,国家实行新的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基建工程由过去的指令性分配变为以招投标方式揽活。面对“送饭上门”到“找米下锅”的转变,局积极拥抱基建市场化浪潮,抢抓机遇、谋篇布局,派遣顾敬中开拓上海市场。作为中国经济的桥头堡,上海是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全国先锋,但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仅本土就有上海建筑工程管理局(现上海建工集团)等建筑业巨头。孤身一人的顾敬中理清思路,确立了老上海公司“站稳上海、开拓发展、搞好服务”的定位。他广揽工程信息,先后帮助局承揽了国内首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蕴藻浜大桥工程,以及开隆大厦、闵行交通大学等39项工程,总合同金额达到3.21亿元。为了挖潜创效,他每日挎着公文包,或是乘坐公交车或是骑着自行车,奔波于多个工程项目的业主处,进行沟通谈判,通过变更索赔、调概等,帮助实现利润413万元。他还代表铁四局对上海和杭州地区总建筑面积9359平方米的房产进行规范管理。在那个年代,从合肥到上海出差是一件苦差事,动辄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到了上海后人生地不熟,想要找家能够安心居住、办事方便的旅店也是件难事,顾敬中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多方努力,1993年,他在公司驻地泾惠路24弄从办公用房中腾挪设立了拥有17个床位、附设食堂的内部招待所,当年接待了住宿人员2618人次,让四局职工在那个物质资源较为贫乏的年代,到上海差旅有了安心的落脚之地。至1995年顾敬中卸任时,老上海公司的正式员工超过了20人,初步确立了企业框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时至今日,局在开隆大厦仍持有优质资产,如今的上海分公司在上海市教育系统建筑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在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仍然承揽着工程。

1995年至2004年,老上海公司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办公地点由泾惠路24弄搬迁进驻广灵四路24号开隆大厦,其间,先后使用过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沪)、铁道部第四工程局上海工程公司和中铁四局集团上海分公司等工商注册名称。办公地址数经变迁后确定为开隆大厦,其间,汤德治、叶华成、沈尧兴等同志先后担任过老上海公司总经理,现任股份公司党委常委、副总裁孔遁还曾在1997年至1999年担任过老上海公司副经理兼工程技术部部长。在此期间,老上海公司除了代局指挥上海地区的市场开发和工程施工外,还尝试了自营施工,并经历了两次发展高潮。第一次发展高潮是在1997年至2001年间,当时更名为局(沪)的老上海公司组织了一批上海市重大工程的投标经营活动,先后中标了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中山公园站—延安西路站区间高架工程、上海大众试车场工程、上海沪芦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第二次发展高潮是在2002年至2004年,局(沪)及改制后的上海分公司先后中标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黄兴路—延吉中路车站及区间盾构工程、上海F1赛车场、上海中环线等一大批上海市重大工程,同时上海分公司还成为首批进入上海临港地区(现名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工程单位,在2004年末中标了临港地区首项市政工程E5路,开启了上海公司在临港22年的滚动发展之路。

上海公司承建的嘉定南翔污水处理厂是上海首个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地面堪比水生态公园,获得“上海市市政工程金奖”“全国用户满意工程”等奖项

2005年至2010年,是上海分公司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开始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探索之路。其间,公司以高效精干为主线,生产规模虽然不大,保持在1—2亿元,但是效益较好,实现了可观的利润。

上海公司承建的中科院微小卫星工程技术中心(上海微小卫星工程技术中心)获得上海市优质工程“白玉兰”奖、中国中铁优质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