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华铁

岳阳华铁

翁赋勇

岳阳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浩渺的八百里洞庭而闻名。而在岳阳,提起华铁,那也是无人不知,我打小就因为自己是华铁人而自豪。

华铁的全称叫“华北铁路工程局岳阳基地”,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修建京广铁路时由铁四局一处在岳阳市组建的一个基地。京广线通车后,由于男职工辗转到全国各地筑路架桥,这个由女人和孩子组成的基地又被叫作“华铁家属区”。

华铁家属区分为六个区,每个区都是独立的,以华铁留守组和华铁子弟学校为中心,周边有学校、卫生所、菜铺、理发店等,从生活上说各方面还是比较方便的。华铁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就这么被人叫着,一直延续到现在。其实,华铁家属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因为铁四局一处整建制划给济南铁路局,实际上成为“济铁二处基地”,而后又在2000年后的机构重组中成为“中铁十局岳阳基地”,但人们并未因此而改变对它的叫法。机构变迁前,华铁家属区以铁四局一处、二处、五处、六处的人居多,而如今,这个基地的住户构成已变得复杂,除了铁四局,还有铁十局、上海工程局、济南铁路局的人居住于此。

在岳阳,华铁的家属们吃苦耐劳是出了名的,既要带孩子,又要挣钱养家,并为此而奔波在市区各个厂矿做工。当时社会上大集体企业较多,在玩具厂、砖厂、纸厂、食品厂等都能见到华铁家属的身影。我母亲就先后在岳阳市的纽扣厂、皮革厂、棕床厂上过班,那时她还带着我和弟弟,每个月都要上半个月的晚班,确实十分辛苦。

铁四局一处中学81届高中文科班毕业留念

在岳阳当地人的眼中,华铁家属们不仅吃苦耐劳,而且他们的孩子也听话、能干。因男人们都远在他乡,留守的女人们也要去上班,所以华铁的孩子们打小起就会干很多家务活。华铁家属区的六个区基本上都是由山头推平后修建的,因此缺水便是常事了。好几个区都建有水塔,水池中白天没水,晚上12点后才有水,大家一到半夜就起来排队接水,经常要到早上才能把家里的水缸接满。这接水的活基本上是由孩子们完成的。

华铁的孩子们每逢周六、周日会搭上路局职工上下班的通勤车,去市郊的湖滨农场买红薯,去城陵矶的机务段洗澡。这些自立、自主的行为给家属们减轻了不少的生活压力。我们上学那阵子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各种生活物资非常紧俏,买粮、买豆制品、买肉、买鱼等都要凭票。要买回这些东西都得赶早,去晚了即便排很久的队也不一定能买到。记得有一次,我和邻居杨老师一起去买豆腐,约好早上5点钟动身,由于看错了表,我深夜2点钟就叫上杨老师去了,到了菜市场才发现去得太早,闹了个大笑话。现在提起这事我们还会自嘲一番。

华铁家属区的出名,还在于饮食上与嗜辣的岳阳当地人完全不同。家属区的人来自五湖四海,虽住在湖南,院子里的湖南人却不多,反倒是四川、河南、河北、山东、浙江、陕西人有不少。由于来自全国各地,家属区的孩子可以吃上“百家饭”,谁家做了家乡风味的饭菜也会给邻居送上一些。我家隔壁分别住着山东和四川籍的,打小起我就经常能吃上凉皮、四川麻婆豆腐等,加上偶尔到基地同学家吃饭,对各种小吃也略知一二。当地人偶尔也会来华铁做客,他们对不同味道的小吃都赞不绝口,说华铁人做的饭菜好吃。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便有了“华铁的人很会做吃的”的传闻。

在岳阳,要辨别一个孩子是不是华铁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听他会不会说普通话。虽然父母亲都有较重的家乡口音,但孩子们普遍能说比较地道的普通话,因为华铁有个从读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都不用出小区的子弟学校。这个学校在岳阳也算得上是一个重点学校了,教学质量在中上水平,文体方面更是了得。记得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岳阳市举行“欢腾的岳阳”大型晚会,大多节目都来自华铁家属区和子弟学校。这次会演让华铁在岳阳名声大振。在全市的各种体育比赛中华铁子弟学校也总能榜上有名,排球、足球等比赛还总能进入前三名,这让当地人对华铁刮目相看。

转瞬间,华铁家属区已走过了半个世纪。华铁的居住状况也大有改变,从普通平房到后来的三层楼房,再到小高层。近年,随着一些家属搬迁至济南、合肥、阜阳、淮南等地,华铁家属区空出的房子多了起来。与城市里的变迁比起来,华铁家属区的变化相对还是小了许多。现在华铁家属区周边高楼林立,华铁已有点“城中村”的味道。

华铁没有变,华铁也在变——变的是环境,是年纪;不变的是情,是难舍。

组图为作者与同学的合影及家属区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