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队的那点事

知青队的那点事

安保田

1983年,作者在阜淮铁路潘集西站基坑抽水

1980年,我到了“法定”自食其力的年龄,和其他6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一样,都到了离巢觅食阶段。

18年的时间,呼呼啦啦长成一帮帮青年男女,凭着“文革”那点支离破碎的知识,自然无法再进校门。能找个挖土、砸镐的活,能糊嘴,少个吃闲饭的——一辈子生活简单的父母们,对这批儿女的期望简单又直接。

3月,大地返青,万物突破包裹在身上的禁锢执着地吐绿了。

我卷起铺盖,把三五件衣服往白箱子里一塞,离开与父母朝夕相处的淮南三处的家。这天,我在蒙蒙春雨中开始只身闯荡生活。

淮南到孔店,坐站站停的火车也就5站路程,我们一行三十几个清一色的爷们儿,来到有几排砖墙毛毡平房,四周围着铁丝网的三处二段三队。这天下午,我们被三三五五地分到各个工班。栖身的地方极其简陋,四根桩子支撑一块铺板,铺盖一摊,算是可以安身立命了。一群不上山、不下乡、修铁路、拿工资的知识青年,按那时履历表规范叫法是“参加革命工作”了。我的知青岁月,我的“革命”岁月便开始了。

我们徒手而来,全部仰仗铁锹、杠子、土筐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糊口,打拼日子。我当时定岗为普工,又名“万能工”,薪酬(新建铁路七级制三区)是一级工资33.66元。

这天,收拾妥当,已是晚饭时间,队里的高音喇叭放出了一曲《尼罗河畔的歌声》,“让一天的劳累和辛苦,随着歌声遗忘”。浑身泥土的师傅们伴着歌声走进食堂,每天劳作归来,我都在这首歌的旋律中咀嚼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劳动踏踏实实地落实在肢体和心灵上。

我们参加的是淮南复线816米的孔店大桥建设。修便道,推板车,扛水泥,挖土方,是一帮被师傅吆来喝去有文化没技能的普工。我们整天灰头土脸却也无忧无虑,为少扛一袋水泥,划拳决定胜负。队里虽没有女工班,既招不来蜂也引不着蝶,小伙子们还是找人照葫芦画瓢缝制喇叭裤,张扬着青春色彩。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在反对自由化的空气中,半遮半掩地从断断续续的短波频道流向一个个干渴的心灵,日子一天天复制,我们波澜不惊地度过数月。

随后,我们迁移来到淮南大通二段二队,组成整建制的生产班组——知青班。兵头将尾的班长是扫过盲的老工人,劳动的轨迹一如既往。既成团队,便与其他班有了高低之争和荣誉之战,青春的朝气和义气混合迸发。基坑开挖,凭着兴头和蛮劲,时常拔个头筹,没有奖金,挣几个调休,图闲逛几天大街。一旦心气不顺,常常是晚上11点“打烊”后,全班夜半大合唱,《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甜蜜蜜》,一首接一首,唱得山动地摇。队长的手电筒一照,歌声戛然而止,随之又跌宕起伏,直唱到星月偏西,聪明才智自我挖掘,恶作剧就像发酵一样膨胀。提早下班,囤积主食,让食堂一晚做两顿;削发非明志,隔一夜,清早大点名时七八个青皮光头依次闪亮出场,顺竿爬,泄私愤,机关算尽。那年月队里的大食堂仅有1台电视机,冬天以塑料布遮窗,那些当地小混混儿经常在看电视时将塑料布烫些小洞,知青首先被怀疑。择日,当美国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的片头刚放完,矮小的知青亮灯,关电视,跳跃着专找大个子擦火,几十人包围式格斗有序开战,混混儿们被打得抱头鼠窜。在这里,有些故事,有些起伏。

数月后,跨淮河,直驱淮南古沟,被收编到归三段管辖的知青大本营——三处知青队。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在地理上对浮躁的青春进行封闭“隔离”。

1978年,三处知青队建立,队级建制,200多名男女知青承担阜淮铁路复线潘集西站线路、站房的全部建设任务。

我们是第二批入驻的知青,经过知青队这个铁路工人接班人基地和学校的培养、洗礼,知青每年转正一些成为国家正式工人,分流到各队。知青混沌的日子渐渐清晰,转正成了现实目标和方向,“数理化”开始散落床头,“狼多肉少”,转正名额变成压力,考试与表现调理着不羁的狂躁。

我干过线路,左手道岔右手道镐,每天在道床上挥舞,8号铁丝在道砟中检查我们的劳动态度,工作服上总有“汗”花怒放。我干过房建,技术含量略高,劳动强度略低,是行话说的“大工”“细活”,瓦刀、水平尺、吊线锤是一种炫耀,女工班的“小工”与“大工”打配合,生产率挺高。劳其筋骨的体力劳动是我知青生活中最有分量的主题。大腰、小腰、散水、清水墙、虎头砖、泥泞系数、养身、摇头扒杆、盲沟,让我的青春埋下了工程的成分。

1981年底,我转正为铁路正式工人,随之留下,延续着知青队的生活,直到1983年10月,知青队驻地复耕成一片稻田。其间,我干过记工员,得意每月半天的算工时间;在全局推广大种大养时,我在知青队干了一季稻的运粪工,时常还打草喂鱼;我当过基干民兵,打过枪,扔过手榴弹,进行过夜间突袭演练;“以工代干”时期干过调度员和定额员;“文革”高中毕业,却再次回炉,进行了青工文化技术“双补”,获得“工农业余初中”文凭;由于出过黑板报,我被选派参加了局的文学创作班;我干过团支部的宣传委员,参加了引起震动的民间文学团体三处“小天”诗社……

知青队,我的青春部落,追赶日子的途中,累了,我会在我的精神家园歇脚,随即继续赶路。

1981年,作者在阜淮铁路潘集西站铁三处知青队

1981年,作者在阜淮铁路潘集西站铁三处知青队

1982年,作者作为代表参加铁四局三处第三次团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