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队的故事

电影队的故事

赵俊法 陈素芳 桂文军

陈俊平、赵俊发在铁二处机关大院架好电影机和银幕

在中国铁路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铁四局人留下了数不清的可歌可泣的往事。如今,那些往事就像逐年延伸的铁路,从历史的深处延伸到今天,用它们的记忆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二公司电影队,就书写了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

电影队成立于1970年,是从云南的老二处分出来的放映组。当时驻地在湖南省古丈县,后随处机关搬迁至湖南大庸(现张家界)。电影队曾追随着铁路建设大军辗转包兰铁路、兰新铁路、集二铁路、丰沙铁路、通让铁路、2208铁路、焦枝铁路、枝柳铁路、阜淮铁路、宝中铁路、京九铁路、济青高速公路、徐州铁路枢纽、上海温藻浜大桥以及南京、苏州等地的施工工地。

电影队成立时,只有一台20世纪50年代从匈牙利进口的放映机和一驾马车,后来改为一辆苏联产的“嘎斯”汽车。虽说家当不多,但这已经算是很好的设备了,毕竟当时全处才只有十几台汽车。

说是“电影队”,其实全队只有两名放映员。一位是柴玉林师傅。他是1950年国家培养的第一批放映员,原在天津铁路局北京前门工人俱乐部工作,后支援新线建设来到了工程单位。另一位是焦连荣师傅。他是抗美援朝老战士,曾经历过战场上刀光剑影的洗礼。他们两个人从此一心扑在工作上,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电影放映事业。

小小电影队很富有传奇色彩。

就说柴玉林师傅吧。他从北京到新线铁路工作时曾配有警卫员,因为那时全国刚解放,局势不稳定,会放电影的人很少,国家培养出一名放映员十分不易。他外出时可享受火车软卧的待遇,还可以免费打长途电话。电影队的各种放映设备要是需要“坐”火车,那也都是免费托运。可见,那时电影队在铁路施工单位里的分量是非常重的。

20世纪50年代,电影队通常的交通工具就是一驾马车。有时候路途遥远,电影队还要自己带上干粮,披星戴月地逐个工点放映。如果路况特别差,连走几天赶不到工地,还要住大车店。例如集二铁路,地处内蒙古草原,冬天特别冷,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是常事,天寒地冻挖不了坑,埋不了银幕杆,怎么办?放映员们的脑子很灵活,想出一个绝招:一个人扶着杆子,另一个人往杆子底下浇水,这样边浇水边结冰,不一会儿杆子下面就冻成一个大冰坨,银幕杆也就竖起来了。

到了夏天,草原上蚊虫特别多,灯光一亮,各种飞虫扑向放映机的镜头。他们就把放映机架在蚊帐里,放映员还要戴上防蚊帽,免得蚊虫在脸上、脖子上叮咬出一个个大红包。

晚上放完了电影,放映员还有一项任务——喂马。所以说,放映员并不是单纯地放电影。他们本来夜里就睡得比较晚,第二天还不能睡懒觉,除了倒片、检修设备,还要找地方给马割草。

当时的大部分工地驻地用电紧张,工人们看不到报纸、听不上广播,看场电影就成了大家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电影队一到,工人们像过年一样高兴,就连工地周围十几里的老百姓听到消息后都徒步赶来,就为了看场电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

上级领导到地方上走访,或者当地政府召开大型会议和举办大的社会活动,单位都要安排电影队去放映电影;每当新工地开工之前,领导也会带着电影队对沿线工点及周边乡镇进行慰问,为日后的施工创造便利条件和良好氛围。从这个角度说,电影队也是当时企业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

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二处电影队最壮大的时期,处里拨了2台汽车给电影队,还购置了一批设备。至此,全处共有8名放映员、5台放映机、5台幻灯机、5台发电机,还有4台电唱机。管理机制上也比较健全,有专业的指导员、队长。电影队担负着从湘西古丈县到常德慈利县沿线施工单位的放映任务。那时全处已有6个段,每个段有工程队、修配所、段部,加上处直属的修配厂、材料厂、处医院、汽车队、处机关,放映点多达几十个,2台车分头行动,一出去就是半个月。当时拷贝严重缺乏,除了放映那些“样板戏”,就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简称“三战”)。尽管放来放去还是这么几部影片,但是只要放电影,工人们还是高兴得不得了,就像过节一样兴奋。

记得1975年元旦,湖南省慰问团带来了当时市面上还没有公开放映的新版《渡江侦察记》(彩色故事片),只给我们管段一个晚上的时间,为了让建筑、机总、电化处等局属单位的广大职工尽可能多地看到这部新片,电影队全体出动,沿线跑片轮流放映,从头天下午5点多放到第二天上午6点。那时候,为了能早点得到一部新片,电影队也采取了一些“非常规”的办法和手段,拉关系、找门路,还在跑片上巧打“时间差”。安排白天在职工食堂里放映电影,就是当时采取的一个措施。

电影队配备的第三台汽车南京嘎斯

陈俊平、赵俊发在电影队工作期间制作幻灯片

柴玉林、陈俊平、赵俊发在凤台四段招待所现场制作幻灯片

对干部职工进行政策方面的宣传,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施工生产和管理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也是电影队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为了完成这项任务,电影队充分利用起幻灯这种形式。他们利用跑工地的机会,广泛搜集工地上的好人好事,找到当事人、知情人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然后把典型事例绘制成幻灯片,并进行配乐、配音处理后放映出来。由于这些幻灯片反映的都是工人身边的人和事,既真实又亲切,看得见摸得着,在广大干部职工和家属中非常受欢迎,甚至后来发展到了幻灯剧。记得二处制作的一套名为《安全》《质量》的上下集幻灯剧还参加了局里的会演,获得了一等奖,职工们还自发地给电影队送来了感谢信和表扬信。

为了进一步更新电影队的设备,二处决定购买双机,就托人到北京找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革委会主任吴德,购买到了一套八一电影机械厂(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六○一厂)生产的35毫米放映机。据说,当时这种机器只供应部队,是不供应地方的。新的放映机投入使用后,职工家属们有一种在工地看电影就像坐在电影院中一样的感受,当时很是轰动,就连大庸县电影院也来借用。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处里又给各段培训了一批放映员,保证职工每个星期能够看上一场电影。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科技迅速发展,处里又投资购买了16毫米放映机,而且是双机放映,同时对原有设备进行了改装和革新,声光效果大大提高,使得铁路建设者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电视的普及、施工条件的改善,电影队也被边缘化了,于是在2000年公司改制前,二处撤销了电影队这一编制,电影队从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定格在了我国铁路发展的历史银幕上。

柴玉林(左四)退休时同电影队部分同志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