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企业共成长
郑德胜
南浔铁路第一孔钢梁拼装
中铁四局第五工程公司在2000年改制前叫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五工程处。
五处的前身是“福州铁路工程局指挥部第三工程处”,于1964年4月1日在长沙猴子石正式挂牌。第三工程处的前身,是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三大队。从朝鲜凯旋后,三大队整建制开赴宝成铁路建设工地。1962年奉命开赴福建修建鹰厦铁路,完成后根据国家铁路发展规划的需要参建京广复线。这个时期又从原一、二处、电务总队及局机关抽调一部分人员组建成三处,其主要施工力量是原二处的一个整段。
1963年12月23日由福州铁路工程局指挥部下令,我从二处二段调到位于湖南长沙的福铁三处筹备组任调度。当时,筹备组成员有处长刘国卿、总工程师谢馥、施工科工程师陈椿长、计划科科长林万双、计统员刘祥、材料科科长温可瀛、总务科科长宋全善、办公室主任齐子芳等,办公地点设在长沙铁路分局二里牌招待所。招待所与分局食堂在一起,生活方便但条件较差。革命年代嘛,只求工作效率,不讲究生活条件,一切都是因陋就简。筹备组的主要任务是筹建处机关基地(接管、改造和整修)、联系设计文件和交接桩、与地方政府及长沙分局接洽。经过2个多月的努力,次年3月初,筹备组搬迁到距离长沙市3公里、紧靠湘江的猴子石车站附近,把这里作为处机关办公和生活基地。这块地方原是大桥局五处设的一个指挥部,因该处大桥建设“下马”,就由铁道部无偿调拨移交给了我们。筹备组将5栋二层木结构房、食堂等进行了整修,又新盖了一部分临时房,包括处医院、招待所、供应站及其他生活设施。临时房非常简陋,都是竹篱笆墙抹上泥后刷白,屋顶覆盖一层油毛毡。这种临时房夏天太阳晒透了熏人,冬天冷透了冻人。说实话,这种条件在当时的艰苦年代是很平常的。
不久,基地又盖起了职工子弟学校。整个处机关布局在两个小山头之间,党政部门在北头山坡上,处医院在南头山坡上,中间低洼处是小车班、供应站、门卫、茶炉房、浴室等。依山而建的4栋台阶式二层木楼房,最前一栋是总务科、保卫科;第二栋是材料科、财务科;第三栋是人事教育科、劳动科,楼上是处长办公室、总工室;最后一栋楼上是施工科、计划科,楼下是处调度室和工程质量检查室。我们上班必须拾级而上。处里仅有的两部小吉普车供处领导使用,科室人员外出或去工地,少数人骑自行车,大部分人只能步行。每逢星期天大家都不休息,全部参加义务劳动,劳动的内容就是修路。
上、中图为为拼装轨束梁做准备(京广复线横店顶桥)。下图为2011年12月沪昆铁路施工场景
上面说了,处机关位于长沙郊区的小丘陵上,到了夏天,太阳照在木板房上,屋内犹如蒸笼一样,酷热难熬。调度值班室仅有一台电风扇,但吹的全是热风,根本不顶用。到了冬季,寒风凛冽,天寒地冻,我们就在木板房里自己动手架起蜂窝煤炉、竖起铁皮烟筒取暖办公。那个时候,我们每天工作时间大都在12个小时以上,加班加点是我们的自觉行为。
在处机关边建设边完善的同时,基层单位由原203段的三个队和福州局调入的一个队(改为四队)也先后安置就绪:一队设在岳阳云溪,二队设在古培塘,三队设在衡山,四队设在衡阳市,再后来的电务队设在猴子石,修配厂、材料厂设在暮云市。这几个单位共同担负京广线岳阳至衡阳200多公里范围内的三个插入段、两个车站的改造任务。当时全部职工加起来有1000多人,固定资产也就100多万元,机械设备150多台,施工力量非常薄弱,尤其是在以人力劳动为主的年代,劳动力远远不足。后经上级批准,在湖南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等地招收新工人2600多人,其中复员转业军人100人、临时工800多人,这样全处就扩充为8个大队,为参加京广铁路复线大会战做好了施工力量的准备。
1965年,京广铁路复线设计文件全部出台后,岳阳至长沙段交由一、六处施工,长沙至衡阳段由五处施工。其间,铁道部调整机构,将“福铁三处”更名为“华铁五处”,到1966年正式改为“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五工程处”。
记得是在五处成立的前一个月,我的儿子出生了。随着铁路建设不断发展,与我儿子同时代出生的人也渐渐长大,他们中的不少人和我儿子一样加入铁路建设事业中。今年,我的第三代孩子从北方交通大学毕业,参加了沪昆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在五公司,像我这样的老职工家里,“三代人”加入铁路施工单位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这几年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忆往事、看今朝,作为老一辈筑路人,我感到无限的自豪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