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为公的田志周

一心为公的田志周

局宣

中共铁道工程总队党委成员合影

田志周,男,汉族,1910年5月出生于河北省曲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中铁四局建制早期的优秀领导干部。曾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路工程总队党委书记兼政委,在指挥抢修朝鲜战争战场铁路中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和二级国旗勋章。

田志周1931年投身革命,1933年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区农会干事、村支书、区委书记、中共新乐县委书记兼县大队长等职,曾为建立区、县抗日民主政府,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对晋察冀边区大扫荡,时任新乐县县委书记的田志周兼任破路大队总指挥,率领千人到京汉铁路扒铁轨、挖路基,敌人修复我们再破坏,使敌人无法将军需物资运到前线,边区人民取得了反扫荡斗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田志周先后担任承德市总工会主任,热东地委组织部部长,叶柏寿县委书记,锦古铁路工程局党委书记、工程局长,锦州市工委书记兼总工会主席,锦州铁路局政治部主任、总工会主席,辽西省总工会主席、省委委员等职务。他依靠和发动工人群众,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扩军支前、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建党建政等工作。1946年夏天,国民党猖狂进攻东北一些城镇,并把矛头指向承德市。田志周遵照上级指示,由修复铁路转为破坏铁路。他组织了一支铁路工人破路队,到热东、辽西一带破坏铁路,翻掉钢轨,毁坏路基,使国民党运兵东北、扩大内战的阴谋屡遭阻滞和失败,国民党侵占承德后始终未能通车。1948年2月9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叶柏寿县支队一连连长褚守廉叛变,打死一连副指导员王海州、排长王喜,并胁迫全连战士叛逃。10日,时任县委书记田志周与县长赵光军调遣兵力追击,将其消灭在五家子村。击毙褚守廉,活捉叛军四五十人,追回叛军带走的121支大枪和6支手枪,并在叶柏寿县为死难烈士召开了追悼大会。会后,将2个罪大恶极的叛徒张殿树、蔡魁时枪决,保护了革命的胜利成果。

1950年4月,田志周调任东北铁路工程总队党委书记兼政委。他不计较职务高低,认真工作。时逢支援大军南下,东北铁路急需复旧。他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在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北至满洲里,南至盖平,东至安东,西至巨流河等长大线、沈安线及沈山线线路、桥梁、给水站、车站的检修、整治病及患、复旧加固等工程,多次受到上级嘉奖。

被炸断的朝鲜大同江大桥,这是美国侵略者犯下的又一战争罪行

朝鲜战争爆发后,根据中央军委统一部署,1950年底田志周与刘汉东等同志一道领导完成了东北铁路工程总队整编。1951年1月,完成东北铁路工程总队整编后的3个大队5000余人(后增至万余人)由安东等处过江赴朝。是年3月,东北铁路工程总队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刘汉东任总队长,田志周任总队党委书记兼政委。

1951年至1953年,田志周与刘汉东等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出色地完成了抗美援朝期间朝鲜与中国接壤的主要军运通道京义、满浦、平北等铁路707公里(占当时朝鲜主要铁路运输干线长度的51.7%)和两座特大桥(长189米的清川江桥、长944.9米的大宁江桥)以及几十座高大桥梁等的抢修任务。

清川江大桥,位于清川江下游京义铁路338公里916米处,距黄海约5公里,在孟中里和新安州两个重要车站之间,是朝鲜境内八大铁路桥梁中第一长大桥梁,在军事、经济上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被称为“生命桥”。清川江正桥,于1950年冬季被美军和李承晚部队败退南逃时破坏殆尽,短期内难以修复。后来在附近修建了便桥,但也屡遭敌人轰炸。

1951年2月3日,工程总队奉命正式接管清川江第一便桥抢修任务。3月下旬,清川江冰融后的开江冰排,不断袭击第一便桥基础,整座桥被流冰撞得乱动。为了保障第一便桥通车安全,田志周派几个专人负责破冰和顺冰,并设有机动人员,应付突发险情,还要求党团员站到战斗的最前线。在敌机不断的轰炸、扫射下,护桥队员连续奋战7昼夜,排除62次流冰、倒流冰,完成了第四次战役的军运任务。

3月20日,清川江第二便桥正式施工,二大队开始打桩。一、二大队兵分南北,先后施工。工地上悬挂着醒目的标语:“谁英雄,谁好汉,清川江上比比看!”人与人、队与队展开了热烈的竞赛。田志周多次深入基层,组织战士讨论怎样才能加快施工进度,战士们热情高涨,各抒己见。根据战士们的意见,又经工程技术人员对每道工序认真审核,大家都觉得可以提前完成任务。上级要求4月15日完成第二便桥,经总队领导再三斟酌,可以提前5天完成,也就是说在4月10日竣工。一大队打桩的速度越来越快,运桩木的距离越来越长,桩木有些供不应求了。田志周为加快供桩速度,跳进江里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扛桩木,江水浸透了棉裤,寒凉刺骨。田志周本来就有腰伤,疼痛难忍,可是为了鼓舞战斗士气,他仍然坚持劳动。战士们说:“田政委都不怕死,不怕累,我们怕什么?快干哪!”战士们越干越有劲,到3月30日已打桩344根。田志周非常高兴,觉得提前修成第二便桥大有希望。谁知情况瞬息万变。4月1日下午2点,一群轰炸机遮天蔽日突然飞到清川江桥上空,顿时,弹片横飞,水柱冲天,硝烟弥漫,第二、第三、第四批敌机接踵而来,狂轰滥炸半小时。这次轰炸是工程总队入朝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也是伤亡最多的一次。全总队有17人遇难,重伤员有16人,轻伤有百余人。田志周肝肠寸断。可是他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清醒地意识到决不能沉浸在悲伤中,继续挺起胸膛指挥大家在工地坚持施工。4月17日,清川江第二便桥竣工。第二便桥雄伟壮观,构造完美,质量良好。军管局政治部在总结中提到:“援朝工程总队在抢修保卫清川江桥通车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田志周政委在敌机轰炸扫射中,站在桥上进行指挥,对鼓舞指战员战斗士气、加快施工进度起到重大作用。”朝鲜政府赠予工程总队一面锦旗,题词是“胜利军保卫了生命桥”。便桥通车后,10月16日至22日运过清川江的物资1947车,尤其是21日夜间抢运过江重车达490车,创造了入朝以来铁路运输的最高纪录,受到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

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官兵们在山洪激流中冒险架桥

从抗美援朝抢修铁路战场回国后,田志周历任铁道部第六工程局党委书记,西宁铁路局党委书记,西北铁路工程局党委书记、政委,中共陕西、青海省委委员,中央监委驻物资部监察组副组长,国家物资总局政治部副主任、顾问等职务。他在施工第一线领导修建了著名的宝成铁路、兰青铁路和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为开发和建设祖国的大西北做出了贡献。1982年,他主动申请在国家物资总局离职休养(享受副部级待遇)。

田志周在5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把全部精力都无私地献给党的事业,哪怕有了伤病也依然坚持工作。在朝鲜的一次车祸中,他的胸部被擦伤,肋骨、尾骨骨折,送回国内医治,在医院没养几天他就返回朝鲜。因为不能坐,他就用汽车内胎做了一个大气垫,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尽管如此,他还常常深入抢修现场,坐在气垫上部署工作。修建宝成铁路时,田志周所在的铁道部第六工程局承担宝成铁路宝北段施工任务,任务最为艰巨。田志周几乎翻山越岭走遍每一个工点,同志们称他是“不知疲倦的人,为革命不要命的人”。最后,他带领队伍快速、优质地完成该工程,受到铁道部的表扬。

田志周在公与私的碰撞中,更是高风亮节。在任铁道部第六工程局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时,他的工资比局长高。他主动给铁道部打报告要将工资与局长拉平,铁道部批复将高出的工资作为保留工资。可是每月他都把保留工资退给财务,他说:“一个共产党员要什么保留工资呢?”因为每次他都退回,财务部门只好在工资单上将保留工资取消。他在检查关角隧道回到西宁以后,因病情严重而住进医院,医生为了使他尽快恢复健康,给他用了一些营养药品。田志周出院后,派人查了病历,凡营养药品费用,一律由他个人承担,命人把钱送去。田志周曾长期在国家物资总局工作,在物资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从不为个人方便开口,一尘不染。

田志周对自己的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他的长子田维平,原在志愿军高炮65师,是一名营级干部。归国后,田维平经组织分配调到铁六局后,田志周坚持把他放在基层,在建筑队人事室当副主任(副股级),与原来级别很不相称。田志周教育长子:“你是干部子女,不能挑肥拣瘦。”他觉得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只有这样才能挺起胸膛带好队伍。

1989年6月23日,田志周因病医治无效逝世。田志周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于7月4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聂荣臻、刘澜涛、程子华、习仲勋、黄火青、马文瑞、王国权、郑维山等送了花圈,刘居英、李荣村等近千人参加遗体告别仪式。新华社发了电文,7月9日《人民日报》予以登载。新华社电文称:“田志周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不息的一生。”

1955年,铁六局党委全体成员的合影。在前排中间位置的就是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政委、时任局党委书记田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