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愧是“钢人铁马”
局宣
1963年初的一天,北京运潮白减河工地的一端人声鼎沸,机器轰鸣,束束灯光交叉闪烁;而另一端却灯火通明,异常寂静。装载机、推土机、铲运机、大卡车、拖拉机等大型机械像巨型怪兽似的,在灯火下兀然挺立,在苍茫的夜色中若隐若现。
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率领一队人来到工地参观检查。面对在同是一条河的工地上,出现截然相反的两个场面,他甚感惊讶,询问缘故。
工地的干部介绍道:运潮白减工程是由两家公司承包的。那边有灯光而无人干活的,是北京市政公司工程队;这边黑夜施工的,是铁道部华北铁路工程局机械筑路队。
万里更纳闷了:市政公司的工地,既然夜间不施工,为何还要开着灯呢?
工地干部微微一笑:市政公司是北京市的大机关嘛,自然要讲究点。夜间不干活还要照明,是为了看护机械和器材。
万里追根究底:那铁路上的施工队伍,怎么夜间干活还不要照明呢?
工地干部回答:这也不奇怪。这支队伍经过抗美援朝战争的锻炼,夜间施工搞惯了。他们完成的土方任务超过市政公司的几倍!
万里看看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赞叹道:“这真是一支经过战争烈火冶炼的‘钢人铁马’队伍啊!”
这个光荣称号,机械筑路队当之无愧。
1954年,这支队伍经过短期休整,改名为机械筑路队,隶属华北铁路工程局领导。不久,他们就接受了集二线145、197、295、388地段的建筑任务。
在将近10年的艰苦岁月里,他们驰骋于北国边疆,战严寒,斗风沙,过沼泽,踏雪原,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
1964年冬,这支队伍转战东北通让线。这是为大庆油田修的运油线。从内蒙古的通辽到黑龙江的大庆,全长600多公里。队伍在转移时,护送机械的工人在专列平板列车上冻得瑟瑟发抖。五个昼夜蹲在硬板列车上,终于在一个早晨到达目的地。局机关先期到达的领导去接他们,请他们下车。他们却皱着眉、咧着嘴,做痛苦状。领导们急问怎么回事,他们说:“起不来了,手和脚,身体的各个部分,好像都不是自己的了。”几位领导忙喊来大伙,把他们从车上一个一个抬下来,立即送往医院。
1963年,当时编制为华北铁路工程机械筑路队的同志正在抢修被洪水冲毁的京广铁路
铁四局职工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桥梁架设作业。架设的桥梁中混凝土预制梁、钢制桥梁都是体形庞大的重型桥梁。当时的运架设备已是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大型架桥机,反映出了铁四局生产水平的重大进步
通让线的施工让筑路工程队吃尽了苦头,特别是途经沼泽地,每个职工下班回来都像个“泥人”。冬季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冻得不能入睡,很多同志干脆爬起来干活。大伙斗志昂扬,定额每队每月完成12万土石方,实际完成17万土石方。
机筑处党委书记李凤山说,这支“钢人铁马”队伍,经过卧雪地、战风沙的长期锻炼,到60年代前半期,战斗力更强了。战火冶炼出的无坚不摧的“钢人铁马”精神的内涵就是:无私奉献的品格,愚公移山的毅力,争雄夺标的气概,坚苦创业的胸怀。
他们的精神在各个攻坚战中得到了验证。在集二线、包白线、宝成线、宝天线、丰沙线、包兰线、同蒲线、陇海改线、京广复线等建设中展示了风采。特别是1963年河北邢台大水后抢险,被全路所熟知。南北大动脉京广铁路河北段路基、桥梁、涵洞大面积被冲毁,南北运输中断。周恩来总理把这项任务交给华北铁路工程局,机筑处机筑队奉命抢险。他们上午接到电话,在第一时间内把大型机械和器材装上专列。队伍当天晚上从包头出发,第二天就到达水害地区。职工张云霄的爱人快要生孩子了,他请邻居帮忙把妻子送进医院,就随大部队出发了。到达工地,几天之内,大伙就把被洪水摧毁的路基基本复原,完成47万土石方。
铁四局职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施工作业时,机械化程度不高,许多任务需要技术工人完成,架子工、瓦工、木工、电工等都是必备的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