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功臣陶乃肥

一等功臣陶乃肥

局宣

陶乃肥

1922年12月2日出生的陶乃肥,是山东省巨野县陶庙乡陶楼村人。他1951年1月从辑安口岸跨过鸭绿江,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铁道工程部队三大队四中队小队长、三中队副中队长,1951年荣立志愿军一等功。其夫人何淑云也在朝鲜战场上,与他并肩战斗。

1951年1月10日,三大队军列行至熙川,因空袭线路被切断,军列在隧道待命。当时熙川大桥南头一号墩被炸,炸弹崩碎墩身,除墩座和墩帽还完整外,中间被炸得像细脖子一样,千疮百孔,梁虽未坠江却已摇摇欲坠。大队决定:在墩的两侧搭枕木垛来加固桥墩,十五小队搭东边枕木垛,十四小队搭西边枕木垛,十三小队往墩下运枕木。这是铁道援朝工程总队入朝的第二仗,关系重大。大队领导宣布:谁先完成抢修任务,给谁立集体大功一次。

命令一下,战士们像猛虎下山一样,立刻投入战斗。

十三小队在王保德队长的带领下,一个跟着一个,小跑着往桥下运枕木。因为场坪平整,眨眼间枕垛离地面已有1米多高。此时十四小队还在西头火急火燎地刨冻土搞场坪。班长王金贵甩掉大衣,累得汗珠往眼里滚,他边刨边骂:“比他妈的铁还硬,胳膊震麻了还刨不动。”陶乃肥灵机一动,说:“不刨了,不平的地方用枕木垫,三班长领120人倒运枕木,张友、刘永泉领14人码枕垛、搭跑道,并用锯联枕。”十五小队枕垛离地面约4米高的时候,因没搭跑道,枕木传送困难,半天码不了一层。十四小队10多名战士沿四枕宽的盘旋上升的跑道,小跑着送枕,鱼贯而下。

这一切都在总队田政委的密切关注之中,田政委问道:“先上桥面的是谁?”赵树林回答说:“是四中队十四小队的陶乃肥。”田政委说:“条件好的落后了,条件差的反而争先了,这是个方法问题,陶乃肥有心计,今后要注重培养他。”

熙川桥提前4个小时抢通,十四小队立了集体大功。

1月14日,美国B–29型轰炸机在熙川车站扔下的炸弹如冰雹似的倾泻不止,在隧道里待命的军列都摇晃起来。军管局指令,次日零点以前抢通股道。为了减少伤亡,田政委决定先派一个侦察小组摸清定时炸弹分布情况。赵树林派十三小队队长王保德、十五小队班长时秀生前去侦察。田志周说:“让陶乃肥也去,这个人沉着、机灵。”3个人怀揣小红旗进入站场。陶乃肥走在前面,王保德居中,时秀生殿后。在桥头,陶乃肥插上一面小红旗,表示这里有一颗定时炸弹。就这样3个人边走边插。他们进入站场七八米远时,忽然传来轰隆巨响声。当陶乃肥弄明白发生什么事的时候,他奋力从土堆里爬出来,赶紧救护王保德。王保德已经负伤,龇牙咧嘴地站了起来,两人又赶紧解救时秀生。时秀生左腿负伤严重,他们赶紧给他包扎。整个站场搜寻完时,他俩又搀起时秀生准备回去报告定时炸弹的分布情况。刚下路基,距他们6米远的地方,又一颗定时炸弹爆炸,被掀飞的泥土向他们涌来,其中还有约2立方米的整块冻土正向他们挤压过来。陶乃肥急速扭身,身还没转正,快速冲上来的大冻土块挤在了他的腰后,并继续往前挤压。陶乃肥觉得身体在剧烈收缩,心口透不过气来,他拼命往外爬,大衣被冻土块挤压。他用力往外拽大衣,结果大衣袖子被拽断。在这紧要关头,大队长赵树林带人前来救护。

桥梁已被敌机彻底炸毁,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官兵正在以最原始的手段进行桥梁修复

3个人都受了伤,时秀生伤势最重,领导决定送他回国内治疗。

陶乃肥所在的四中队负责抢修站场,恢复股道,这是通车的关键所在。战士们看领导带伤上阵很受鼓舞。在数九寒天中,拾轨、换轨和扛油枕的战士,竟然脱去了棉衣,有些人还光着膀子。经10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当天提前4小时通车,压在黑川站北的16列军列陆续通过。

1951年3月初,陶乃肥带领十四小队来到了白岭川大桥。白岭川大桥位于新兴洞车站南端,距熙川百余公里,是满浦线不多见的曲线桥之一,桥高20余米,8孔钢板梁,桥长200多米。桥北端的一孔梁被炸,钢梁完整无缺地被炸弹冲击波推到桥下,坠入江中。被炸后,决定用搭枕垛、架扣轨梁的方法暂时维持通车。

十四小队的任务是:起复坠落江中的钢梁,拆除枕垛及扣轨梁,将钢梁恢复到原位,时间为7天。陶乃肥心中有苦难言,小队只有4台25吨的千斤顶,而江中的钢梁重达80吨,每夜要想顶高3米都困难。即使每夜顶高3米,移梁就位的时间就等于零了。陶乃肥找来一班长刘京贵、二班长隋景州、三班长王宝珍商量决策。陶乃肥想,不管困难有多大,指挥员必须充满自信,决不能在部下面前显得沮丧。刘京贵单刀直入:“我看7个晚上完成有问题。”“我看问题还大呢。入朝以来,咱们小队还从未吃过败仗,要是在白岭川败了,”陶乃肥突然提高嗓门,甩出两个字,“丢人!”

陶乃肥明白丢人事小,军列卡在白岭川才是小队的耻辱。他用深沉的目光盯着3位班长说:“不吃败仗的方法也有,不知你们敢不敢干。”

三人立刻精神起来。刘京贵一拍胸脯,说:“活这么大,咱怕过啥?”陶乃肥挤出四个字:“白天也干。”于是决定三班倒,昼夜不停。

陶乃肥命人加固了掩体,并再次强调发现敌机要有条不紊地迅速撤出。每天天不亮陶乃肥就斜挂子弹带,扛杆土耳其大枪警戒。在他们来熙川以前,小队在熙川站附近山头上融化的雪水中,拾到100多支步枪、1挺机枪和100箱子弹,据说是土耳其旅在熙川败退时留下的。起梁工作到第4天,6架敌机从熙川飞来,陶乃肥冲天连放3枪。战士们犹豫不决撤还是不撤。“还不赶快冲出去,找死啊!”陶乃肥冲着他们怒吼着,又往桥墩跑去,催促最后一人撤出险区。这时敌机扫射的子弹追着他的屁股发出悠长的鸣响,他一头扎进桥上的草袋垛里,被击碎的桥墩的混凝土碎块散落在他的头上。飞机盘旋时,他又往回跑,刚冲出桥头,便纵身扑到巨石后面。飞机追着扫射,他又飞速往山沟里跑。这时机关炮集中击中了他方才在那里躲过的巨石,瞬间那巨石化成石粉和碎块。陶乃肥若不是机警灵活,早就粉身碎骨了。

最关键的拆移梁工作是从第6天清早开始,赵大队长亲自带来了二中队八小队的袁孝先架工班,按时完成了起梁任务。赵树林知道陶乃肥差点见了阎王,便安慰说:“没死,就是立功,咱们回去给你记上!”

1951年5月1日,驻新兴洞的十四小队接到命令:跑步赶到东清川江大桥,不得有误。东清川江大桥,是满浦线的重点大桥,全长300米,墩高21.5米,为12孔22.5米的钢板梁结构,位于富城至妙香山间,因其距离富城车站南头较近,亦称“富城江大桥”。因此桥是战略要地,准备在此修建便桥便线,在此关键时刻,正桥又遭到严重破坏。

3号墩的上方是头坠江的钢梁,梁上钢轨扭突,枕木及轨料扣件横竖悬空,似坠非坠,墩下急流中是抢修的人群,若有坠落的物体砸在人身上,非死即伤。陶乃肥发现这个问题后,果断下令桥下停止施工,他亲自带人爬上桥去,把废枕及杂物清理干净,才让大家进入现场。

陶乃肥很重视工程质量,从投片石开始便责成二班长隋景州、三班长王宝珍将片石基础做成梯形,遇险时好有缓冲余地,为防片石被急流冲走,又挂上铁丝网保护,然后才能摆草袋、码枕木垛。陶乃肥在这次抢修中立了大功。

陶乃肥归国后留影

陶乃肥是位智勇双全、优秀的基层指挥员,凡事能开动脑筋全面考虑,成竹在胸之后才投入战斗,所以常胜不败。他襟怀坦荡,不管是谁,都能直言不讳,光明磊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一切都是难能可贵的。

在反绞杀战中,铁道工程总队官兵们建造了简易双臂架桥机,大大提高了工效

清川江大桥上灯火齐明,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的官兵们夜以继日地战斗在桥梁工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