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暖安哥拉
江龙余
穆玲被授予“全国五一巾帼奖章”,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李建国接见穆玲等人
穆玲收拾行装出医院大门的时候,隔壁农庄的本夫妻俩领着他们的几个孩子,给她送行。
本的妻子抱着穆玲说:“我会想你的,院长。”
穆玲是个医生。
2007年,快50岁的穆玲在安徽合肥中铁四局中心医院工作,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安稳生活。
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在知天命之年,自己还远涉重洋,来到遥远的非洲大陆,在那里救死扶伤,给为伤病所困甚至濒临绝望的人们送去希望。
2007年,中铁四局承建安哥拉社会住房一期工程一万套住宅楼,工程量巨大。据测算,在建设高峰期,仅中国方面,就需投入5000余人的现场劳动力。
为保障建设者的医疗卫生服务,中铁四局决定从局中心医院征选优秀医护人员去罗安达筹建工地医院。
应者寥寥。
作为中心医院的副院长,穆玲感到一种沉重的责任,压在她的心上。几经辗转反侧,穆玲主动请缨,担任工地医院的院长。
战后的安哥拉一片疮痍,物资匮乏,缺医少药。穆玲和项目筹备组的同事,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内,开展工作。
“在罗安达,就连国内最普通的感冒药都买不到。一切筹备工作,都需要等待国内的物资。”
2008年6月26日,项目首船物资抵港,穆玲带着工地医院的6个同事,直奔港口。
中铁四局医院(安哥拉)落成
别人卸车卸水泥,穆玲卸药卸器械。
物资沉重,没有机械,就靠人扛肩挑,一个不留神,大铁箱的铁皮在腿上拉个10厘米的口子。血流如注,穆玲顾不上医治,用生理盐水冲冲,简单绑扎后接着干。
仅仅19天,一座简易的医院就在工地上建了起来。
当天,手术室里就迎来了第一台手术。
“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这在国内是个很小很小的手术,但在安哥拉,在工地医院,面对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我第一次感到害怕。你要知道,这里没有专业的手术床、手术器械,没有做手术用的无影灯,甚至连消毒用的双氧水都不足。”
可一旦站上手术台,穆玲就镇定了。
凭着高超的技艺、过人的胆识,穆玲成功为病人实施了阑尾切除加腹腔引流术,开创了在安华人医院做开腹手术先河。
“第一台手术成功是很重要的。如果第一台手术不成功,就会留下很深的阴影,以后医生还敢不敢做手术都很难说。”
大家带着首战告捷的喜悦之情,扛起了救死扶伤的重任。
2010年2月,距罗安达一千公里外的一中国工地发现疑似伤寒病人200余例,一时气氛紧张,接到求援的中国大使馆首先想到了中铁四局的工地医院。伤寒病传染性极强,死亡率很高。面对大使馆的嘱托、华人的安危,穆玲毅然乘小飞机连夜赶往疫区,看病人,询病史,查环境,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后,采取救治措施,并召集相关人员进行疫情分析和预防传染病培训。第二天清晨血样被送回医院进行特殊试剂检测,确诊结果很快证实了穆玲最初提出的伤寒病不会爆发的诊断,消除了人们的恐慌心理。
穆玲在安哥拉工地医院为中国职工、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以上两图为穆玲与安哥拉居民在一起
2013年6月,工地医院发热病人突增,有的一家人全部患病,个别企业甚至因此停工。患者持续高热,全身疼痛,不能进食,非常痛苦,重病人在输液中虚脱、晕厥、休克。穆玲立即多方联系,购买到稀缺试剂检测。在快速确诊为登革热后,穆珍第一时间向中国驻安大使馆汇报,由大使馆发布通知,告诉大家疫情注意事项。穆玲不仅安排工地医院编写了预防宣传资料免费发放,而且不顾危险和疲劳,每天工作在16小时以上,组织医护人员全力以赴诊治登革热病人4000余例,未出现一例因登革热直接死亡病例,为在安华人的健康做出了贡献,受到我国商务部的表扬。
受中国驻安大使馆重托,工地医院从给当地居民免费义诊到面向社会开放医疗服务,成为中安友谊的连心桥。
无论有多忙,穆玲始终坚持为当地居民义诊服务,送医送药。时间久了,当地人说起中铁四局工地医院,总是竖起大拇指。
“安哥拉社会治安环境其实并不好,各个地方的安保很严。但我们医院不用,我们那就几个当地的民兵给站站岗,维持一下秩序。他们知道我们是治病的,所以偷盗抢的,基本上都不来。”
时间一天一天,积攒成一年;一年过去,又一年过去。
在6年多的时间里,穆玲带领全体医护人员除保障一万余名参建员工、劳务工的健康,还成功抢救枪击伤、出血性休克、脑型疟疾、胃穿孔等重症病人600余例,救治登革热病人4000余例、恶性疟疾病人2000余例。2013年10月,工地医院新门诊大楼投入使用,开设了内科、外科、妇科、眼科、骨科、口腔科,能进行CT、X光、胃镜、B超、心电图及多种血生化检查。中铁四局工地医院是目前安哥拉综合规模最大、医疗水平最高的华人医院。
中国驻安哥拉大使高克祥对中铁四局工地医院为安哥拉华人健康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4年5月19日,安哥拉社会住房项目一期工程正式移交。
穆玲说,她的职业生涯也随着这个项目的移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时间过得如此之快,甚至有点始料未及,但她无怨无悔,为能在安哥拉建设中做出奉献而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