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龄号”逸事
孙忆林
2001年,“美龄号”车体停放在安徽省淮南市大通火车站中铁四局八分公司运输工程段
在八分公司的前身新运处工作过的老同志都知道:在铺架队职工的宿营车大棚车队伍里,有一辆不拉人的绿皮车很特别,它是铺架施工指挥部的公务车;后来它退出了铺架队,常年停在淮南大通机辆段老火车站的专用线上。别看这公务车貌不出众,甚至有点陈旧,但每逢节假日,常有人来观赏;有些年轻人结婚,还将公务车作为新婚照的背景;有好几次,这节公务车甚至还成为电视剧中的道具。
为何这么多人对它情有独钟?
因为它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名人——宋美龄——有关。
我开始知晓这辆公务车的历史,还是1979年的冬天。那时候,我所在的铺架队在皖赣线铺轨施工。
一天,我们宿营车旁停放了一辆公务车,车上的处长见了我们班的老工人张同华,与他紧紧地握手不放。张同华感到很有面子,回到班里,便很自豪地讲起这辆公务车的故事。
那是1967年在云南修成昆线时,张同华他们工班在沾益车站站台养护线路,那辆公务车就停放在站台旁。
一天晚上,张同华和工友们来到站台上散步,黑暗中传来一阵阵争吵声。在好几个手电筒的照射下,张同华看见公务车门口站着一个铁路上的“造反派”和两个地方上的红卫兵,与阻挡他们上车的公务车管理员拉拉扯扯。工地上的两个“走资派”也想赶到车门口来,却被六七个红卫兵围着动弹不了。
张同华等几个青年工人三步并作两步挤到公务车门口,仗着自己身强力壮,把几个红卫兵一搡多远。“造反派”和红卫兵看对方来了援兵,都是年轻气盛的小伙子,自知不敌,便骂骂咧咧地回县城搬救兵去了。闻讯赶来的队长一看不妙,赶紧向上级打电话汇报。没过两小时,上面调来一个火车头,趁着黑夜把公务车拉走了。
因张同华护车有功,老队长悄悄告诉他,这辆公务车最早是宋美龄乘坐的,车上的设施很好,有俄式铜茶炊、银质灯座,大家都称之为“美龄号”。大概是名气太大,引起了造反派的垂涎,为防不测,原想放在小站避避风头,可还是不得安宁。老队长一边叹气一边说。
第二天一早,一大群气势汹汹的红卫兵来到车站采取“革命行动”,发现“美龄号”不见了,大失所望。问了半天,连铁路上的造反派也说不出个准话,几个领头的为了泄恨,把工地上的一部电话机和几个暖水瓶砸了,才悻悻地拉着队伍走了。
“当年的老队长,如今已是处长了,还不忘旧,见面那么客气!”张同华最后感慨地说。
同年12月底,我调到了段部。上任第二天,随领导到铺架工地参加一个会议,会场就设在“美龄号”上。一上车,是会议室,占全车的三分之一多,约有2丈长、8尺宽,中间放着一张约6尺长、4尺宽的会议桌,周边放着10多把高背椅。桌子好像是橡木的,一看便知有些年头了。会议结束后,我带着浓厚的兴趣仔细观摩了“美龄号”。顺着会议室往里走,是6间包厢,每个包厢里有两上两下4个沙发床,我进去坐了坐,软软的,感觉很舒服。再往前走,分别是厨房和卫生间,锅炉还在,但俄式铜茶炊却不见了,换上的是普通小茶炉。仔细瞅瞅墙上的壁灯,已经换成银灰色的铝质灯座。看来,“美龄号”在“文革”中也是在劫难逃!走到车门口,看到铜质的车踏板被踩磨得锃亮,上面刻着一些我不认识的外文,似乎在诉说自己沧桑的历史。
后来,好几次出差到上级机关,有关“美龄号”的来历我请教了几位“老铁路”。据说是铁道部车辆局传来的信息:这辆公务车的确是20世纪30年代从美国进口供宋美龄专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铁道部车辆局接管。因原车主的特殊性,在当时的年代,铁道部没有留用。50年代中期调拨给铁四局,跟随铁路建设辗转大江南北。
“美龄号”车体、内饰、印有英文的车盘
可惜的是,车辆文字档案已在“文革”中散失,无从查找。90年代初,因“美龄号”年久失修,且每年要上交一笔折旧费,新运处要求将“美龄号”报废。当时我在处办公室,是我亲笔起草的报告。报告递交上去,还是因为该车的特殊性,铁道部车辆局不仅不许报废,还要求对“美龄号”进行维修。1994年,上级拨款10万多元,对“美龄号”进行了一次整修。
光阴似箭,弹指10多年过去。其间,有机会到淮南出差时,我还经常去拜访“美龄号”。它静静地卧在大通老火车站的专用线上,车底转向架上的铸字母USA及其他英文字母,依然清晰可辨,真人般大小的宋氏三姐妹合影,悬挂在车上的会议室中。
2003年,筹建中的中国铁路博物馆派员造访淮南大通老火车站,对“美龄号”进行考察。几番运作,同年9月10日17时,“美龄号”由内燃机车牵引离开淮南,由设在上海的中国铁路博物馆馆藏。
如今远居美国的宋美龄女士已驾鹤仙逝,静卧在中国铁路博物馆的“美龄号”,还在向每一个参观者默默诉说它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20世纪90年代,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左前二)在时任铁四局副局长潘永清(左后二)的陪同下在京九铁路工地参观“美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