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院分家和合肥基地建设
口述:李国瑞 采访:黄爱国
1973年,在武汉杨园局机关召开交通部第四铁路工程局第一次代表大会,李国瑞当选为局团委书记。图为与会部分代表、军代表及部分局领导合影留念
1973年3月,铁四局、铁四院合并后的“交通部第四铁路工程局”召开首届团代会,局党委决定并经湖北省委同意,23岁的李国瑞任局团委书记。铁四局在武昌杨园原局机关办公,主要任务是修建第二条京广线焦枝、枝柳铁路,这对当时“三线建设”的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局指挥部设在湘西吉首,局领导靠前指挥。当时设有军管会,合并后的局党委常委会由军管会首长和局、院主要领导成员组成,党委书记由军管会主任担任。军管会奉命撤销后,阎海清同志任局长、党委书记,李零石同志任专职副书记(正局级),刘德义同志任副书记、政治部主任(正局级),郭耻干同志任副书记,张子厚、方力、薛焕章同志等任副局长。李国瑞谈及这些老领导时充满怀念、尊敬之情,他们都是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为建立新中国做出重要贡献的老干部。他们久经锻炼,在关键时刻那种坚强的党性原则、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和胆略,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的远见卓识,胸怀国家、心系职工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佩。李国瑞1973年增补为铁四局党委委员,1975年增补为铁四局党委常委,亲历了铁四局、铁四院分家,铁四局建立合肥基地。
铁四局是铁路施工企业,铁四院是铁路设计单位,工作性质和管理制度都不一样。有的勘测设计总队与工程处合并,管理关系也不顺畅,从发展趋势上看,局、院分家是迟早的事,是必然的。
1975年铁道部“戴帽”下达了铁四局合肥基地小型项目建设计划,铁四局成立了合肥基地办事处,王守恭处长任主任。正常情况下,小型建设项目应该放在当时位于武昌杨园的铁四局机关,这次却把一部分小型项目放在合肥建设,领导层中的四院领导同志要求阎海清局长等主要领导说清楚。其实大家心知肚明,这是为分家做准备,但都不说破。合肥基地筹建得到了安徽省委和合肥市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安徽省委第二书记李任之不仅高度重视,还亲自到北京直接找国务院谷牧副总理汇报,做工作,要求铁四局搬迁合肥。现在铁四局基地就是那个时候征用的土地。
天津宁园会议和安徽黄山会议促使局主要领导下决心加快局、院分家,特别是黄山会议成为局、院加快分家的直接导火索。六处在“文革”中受到极“左”路线危害较大,成为当时全路基建系统“老大难”单位;1975年局党委坚决贯彻中央9号文件关于整顿铁路的决定和铁道部指示,阎海清亲自率领工作组进驻六处抓整顿,李国瑞是工作组成员,改组了六处领导班子,整顿工作成效显著。1976年初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背景下,六处又陷入动乱。1976年4月10日左右,铁道部安排铁四局党委在天津宁园(当时宁园由天津铁路分局管理)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六处问题。参会常委到达北京后即入住北蜂窝铁道部招待所。当天晚上,李国瑞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竟是铁道部副部长刘建章。李国瑞当时感到形势之复杂,随即到各房间把阎海清、李零石、刘德义、张子厚请过来。刘建章从分析形势入手,对大家作了一次集体谈话。第二天,大家就赶赴天津宁园,召开铁四局党委常委会议。这次天津宁园会议,常委中的四院领导同志全未参加,但到会常委过半数,常委会如期按既定议程召开,做出了解决六处问题的党委决议。李国瑞全程参加了这次常委会议。
当时六处1万名职工部署在皖南山区,承担皖赣铁路建设任务。按照属地原则,解决六处问题要在安徽省委领导下进行。安徽省委决定,1976年7月铁四局党委在黄山召开常委会议,面对新情况,再次专题研究解决六处问题,省委第二书记李任之参加。为什么在黄山召开?因为阿尔巴尼亚政府冶金代表团访华,游览黄山,中央指定李任之在黄山接待代表团,代表团游览黄山3天,这期间李任之可以抽出时间参加四局常委会。为排除六处造反派的干扰,李任之亲自规划了行车路线图,李国瑞随同阎海清、刘德义到达黄山。结果到会常委成员不到半数,主要原因是常委会中的原四院领导同志全都没有到会,再加之有的常委因病请假,致使这次重要的常委会议因为不到法定人数不能召开。经请示安徽省委,局党委可以召开常委办公会议,形成会议纪要,呈报安徽省委批复后执行。此事对时任党委书记、局长的阎海清触动很大,他感到不分家不行了,于是下决心加快局、院分家。阎海清在黄山会议期间以个人名义给上级领导写了一封信,要求局、院分家。由于此事重大且敏感,仅有个别常委知晓,且守口如瓶。黄山会议期间,六处造反派宣布夺权,李国瑞奉阎、刘之命下黄山赶赴位于休宁县的六处机关,召开六处党委会议,代表局党委宣布夺权无效,遭到了六处造反派的围攻,这是黄山会议的一个小插曲。
1973年,共青团交通部铁四局第一次代表大会五处代表合影留念
1975年,局四项球类比赛在武昌杨园局机关举办
1976年12月下旬,安徽省委工作会议在铜陵市召开,安徽省委特别邀请在武汉的铁四局党委参加会议,李国瑞奉阎、刘之命代表四局党委参加会议。12月31日0时多,李国瑞接到刘德义书记从武汉打来的长途电话:李先念、谷牧等7位副总理批准四局、四院1977年1月1日分家,四局机关搬迁合肥。刘书记要求李国瑞立即向李任之汇报,李国瑞当即找到任之书记秘书季家宏(后任安徽省委常委、秘书长),季秘书随即陪同李国瑞向任之书记汇报,任之书记非常高兴。第二天下午,李任之作省委工作会议总结讲话时,特别讲了国务院批准铁四局搬迁合肥这件大事,并请年轻的铁四局党委常委李国瑞站起来亮个相,让大家认识一下。局、院分家过程是友好的、愉快的、和谐的,例如机关车队车辆全部留四院使用,阎海清、张子厚找了上海市委第一书记苏振华协调购置了上海牌轿车。分家后,铁四局、铁四院工作上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机关干部对合并后共同工作的岁月,没齿难忘,情谊深厚。
以上两图为20世纪70年代在武昌杨园原局机关进行的文艺演出
20世纪80年代初期合肥市望江东路局机关中心医院、锅炉房、家属区
铁四局机关迁至合肥,临时在铁中教学楼办公,局领导在旁边一栋职工宿舍临时办公。铁四局合肥基地建设随即全面展开。从局办公楼到单身宿舍、职工住宅、幼儿园、中小学、职工食堂、招待所、生活供应站、防疫站、职工医院等平面布置都是阎海清、刘德义、张子厚等老一辈领导人决策的,施工由建筑处负责。当时,这里是郊区,叫南七里,全是菜地,没有路,望江路也是四局征地、修建、绿化后移交合肥市管理。在局办公楼和合肥基地建设过程中,皖赣铁路一度停工缓建,局协调一部分螺纹钢和冷杉至办公楼和合肥基地建设中使用。1986年铁道部部长丁关根在部党校见到参加培训的李国瑞,连问两次“听说铁四局把皖赣线的螺纹钢调来建办公大楼了”?李国瑞没有回答,丁部长又第三次询问,李国瑞不能不回答了,既不能说有此事,又不能说没有此事,就对丁部长说:“我在政工口工作,此事我不了解。”部长不再询问。中央决定万里同志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是我们的老部长,对铁四局非常关心,四局的困难,有求必应;四局重要会议,有请必到。局办公楼是当时合肥市最高的标志性建筑,万里非常关注局办公楼建设。他要求办公楼冬季集中供暖,并对局长张子厚说:“总不能让每个办公室冬季生个煤炉子取暖吧?那样办公楼成什么样子!”张子厚汇报说:“合肥不属于取暖区,铁道部查了怎么办?”万里说由他负责。后来部里调查此事,万里说是他要求的,给四局领导解了围。
长期以来,各个工程处机关随同职工队伍一起调遣到新的铁路建设工地,处机关大多是临时房屋,在南方就是竹篱笆墙、油毛毡房,如果当地县委、县政府能腾出一部分房屋,作处机关临时办公用,那就谢天谢地了。在局合肥基地建设过程中,以合肥为中心,建设各工程处机关基地,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各工程处机关流动搬迁的历史。铁道部李轩副部长到芜湖小杨村应急工程检查工作,李国瑞向他汇报了六处机关在芜湖建设基地,得到李轩部长的高度认可:“工程处机关该建基地了。”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铁四局成立合肥铁路工程学校(中专)和襄樊技工学校,纳入国家同类学校招生计划,毕业生由四局分配,为四局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铁四局在屯溪修建铁四局黄山职工疗养院;在合肥市白水塘即现在的天鹅湖修建局材料总厂,由于占地面积较大,后来才能把建筑处、七处基地放在白水塘。这些重大基础设施与铁四局合肥基地建设相配套。
40多年后,李国瑞感慨地说,1978年底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在这个历史关口,局机关合肥基地和各工程处机关基地相继建设,这对于当时拥有6万多名职工的铁四局在新时期的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交通部第四铁路工程局干部部(处)全体员工在杨园合影,欢送辛长生同志(前排中)赴任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