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天》

我们的《小天》

在安徽淮南一个叫古沟的乡村田野上,我和丁剑踩着向远方延伸的铁路轨枕,提议成立小天诗社。

那是40年前的1981年。

那年,我和丁剑18岁。

20世纪80年代前后,曾被称为中国“文艺复兴”的黄金时期。我们狂热地读着《诗刊》《星星》和一切我们能看到的,比如泰戈尔、惠特曼、庞德、聂鲁达等大家的中外诗歌和刘再复、何西来、李陀等文学评论家推波助澜的理论文章。

当时,我们都在参加淮(南)阜(阳)铁路建设。我是铁四局三处三段修配所的一个工程机械修理工,丁剑、卢煜、安保田等几个好友都在铁三处知青队,他们每天在工地砸洋镐、卸道砟、扛枕木,张文喜则在近百公里外的淮南铁路复线当普工。野外作业,风里来雨里去,很累,可这并不妨碍我们热爱诗歌、热爱文学。

再荒凉的莽原上,也会有野花破土萌芽。

丁剑想到的第一个诗社社员是张文喜,他插队期间,曾在湖南《慈利文艺》上发表过小说。很快,卢煜、安保田等好友加入。

丁剑成为小天诗社第一任社长。一年后,张文喜成为第二任社长。

“文革”结束,中国进入一个野火烧过后春草竞发的时代。

以诗歌为纽带,陆陆续续,铁三处二段青工张中州、三段陈家对、西南交大毕业生宋虎、巢湖水泥厂吴平等成为新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