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老地方

感念老地方

尹娟娟

铁四局新运处修配厂在宁国当地修理汽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2010年6月宁国市政修路,道路规划从中铁四局八分公司宁国修配厂穿过。冥冥之中像是有一种感觉,我拿着相机从厂西头走到东头,从最早小楼下的石头围墙走到山脚下修配厂用钢轨铺就的小桥……这个地方,如同我身体的一部分,它如此重要,我却又不知该如何描绘它,直到11年后的今天才动笔。

我1998年8月从襄樊技校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新线运输处宁国修配厂工作。那时厂里职工多,年轻人也多,每天上下班都是热热闹闹的。厂门口两棵郁郁葱葱的大雪松像是忠实的哨兵或者门卫,每天迎来送往那些忙碌而又熟悉的身影。

最初我被分配到电工车间实习,遇到了早已退休但迄今仍返聘在工地的谭顺元师傅。平日里他言语不多,工作起来更是如此。或许是因为师徒关系,他很严肃,让我多了几分敬畏。后来这些年,谭师傅像是变了个人似的,每每碰到总是笑眯眯的,平添了许多亲切感。

宁国修配厂是宣城地区为数不多的一类汽车大修厂家,也是宣城地区唯一一家危险品车辆指定的检验、保养单位,宣城市区以周边的郎溪、广德、旌德等地的各类危险品车辆都要来这里检修。白天,厂区里热火朝天,修理车间的小伙子们经常与油污打交道,一个个整得像黑泥鳅。到了晚上,单身宿舍里就是另外一种情景——俩人住一个宿舍,有下棋的,有拎着酒瓶吹牛的,有可着嗓门吼着摇滚乐装酷的,有相约后三五成群出去学跳舞的,也有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去教育室看书学习的。他们虽然平日里谁也不服谁,真遇到事儿了,却是齐心协力,毫不推托。有一年夏天,宁国县遭遇多年未见的大暴雨,暴雨冲垮了修配厂的围墙,宿舍边的山体发生滑坡,泥石流冲进了围墙外的一户居民家中。修配厂的小伙子们知道灾情后,不等领导安排,放下手里的活就冒着大雨清理现场,直到险情被排除,才一个个光着膀子凯旋。大伙都认为,这就是自家的事情,有什么可推托的?就应该这么干!

在平时,相比男同胞的粗犷、豪放,女职工们则文静得多,她们聚在一起,喜欢欣赏、议论谁买了件漂亮的新衣服,谁烫了洋气的“大波浪”……后来我被调到车间办公室工作,遇到了副厂长陈复和车间主任王保健,他们对我影响极大。陈复副厂长是20世纪80年代从安徽合肥一所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是我们修配厂屈指可数的工程师,业务专业知识极强,可谓汽车修理的专家,在整个宣城地区都有名气,宁国县交警大队、运管所搞不定的车辆事故鉴定都要请他出马。他常常指点我要善于言谈,学会与客户沟通。他为人爽朗,传道解惑,是许多年轻人的良师益友。王保健主任是个超级聪明的修车能手,靠自学掌握了许多修车技术,他做任何事都踏实认真,善于琢磨,在他手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喜欢接受新事物,特别敢于干别人不敢干的事情。20世纪90年代,小汽车开始增多了,那时还没有4S店,没有专门修小汽车的企业,车主只能把车送到修大汽车或修货车的汽车修理厂来修理,修车质量和时间难以保证。王保健看准这个商机,牵头成立宁国县首家小车修理厂和汽车美容门市部,不仅为修配厂赢得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解决了部分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许多老客户都热情地称呼他“咱们的专车修理老王”。他常常对我说,无论做什么事,要做就要做得最好!

随着市场发展,到了21世纪初,修配厂的经营也由单一的汽车修理扩大至新建铁路桥面系安装工程、土方工程和钢结构工程施工等,修配厂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去,下到工地学习新技术。我去了与江西交界的广东和平县,参与京九复线和平段的桥面系安装施工。工地可不像车间,施工和生活条件都很苦,天天吃包菜脸都吃绿了,但大伙的干劲没有减少。在那里,我学会了绑扎钢筋网、制作预制板,参加了十几座铁路大桥桥面系的安装施工,虽然很苦也很累,但那段时光让人难忘。

2006年初,汽车专业修理企业和4S店开始增多,汽车修理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厂的汽车修理业务也是日渐凋零,亏损严重,最终只好解散了,原中铁四局汽车大修厂更名为“宣城办事处宁国留守组”。

现如今,宁国县已变为宁国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原来通往修配厂的水泥路修建成了宽敞明亮的六车道马路,曾在这里生活过的人都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有些从修配厂走出去的人想念过去了,就过来故地重游。他们缓慢地走着,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走遍每一个角落。如同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有过的回忆,还在老地方,走到岁月尽头也会陪着我……”

以下两图为铁四局新运处修配厂开展的小型汽车维修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