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人才闯市场

重视人才闯市场

黄爱国

计划经济时代,都是铁道部给下属的各综合或专业工程局下达和分配施工任务,铁四局主要承担在京广铁路以东、陇海铁路以南区域的铁路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全面推进改革开放,铁路基建系统也面临着打破原有的管理体系和机制的难题。

从1990年开始,铁四局乘改革的春风,积极探索走向市场的新途径。当时,国民经济低迷,经济状况不佳,国家大幅压缩基建投资,那年部里给四局下达了20公里的淮南铁路铺轨任务。这点任务怎么养活全局5万多名职工和他们的家属?局长张健基和党委书记张玉琨通盘谋划,提出“路内损失路外补”的工作思路,并在1990年初召开的全局工作会上,提出承揽路外工程1亿元的奋斗目标。

二处处长姚泰当时形容说,这是雪地里的兔子——没地方躲啊!尽管如此,姚泰等领导还是勇敢地迈向路外市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那段困难岁月里,铁四局相继承揽了上海淞江公路改造、解放军总后定远汽车试验场、无锡水厂、高尔夫球场、昆山工业园区、南京夫子庙地下商场、济南至青岛高速公路等一批路外工程项目,在市场大潮中小试牛刀。尽管许多工程以前没有涉猎过,但四局人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勇闯新领域,开辟出继续发展的新路子。

1990年担任铁四局党委副书记的李国瑞(后任局党委书记,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党委书记)至今还记得,张健基、张玉琨等局领导每到各工程处,都竭力鼓励大家全面走向路外市场,积极寻找“委外工程”,带动了各领导层观念的更新和企业管理机制方面的变革,逐步形成“立足铁路、面向市场”的新发展格局。1990年李国瑞提出“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理念,激励着全局员工攻坚克难,取得一项项新的突破。这一新的思维和成效还形成理论成果,发表在《施工企业管理》杂志上。

人才兴企,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颇不容易。李国瑞介绍道,20世纪90年代初,局拟建“局长楼”,按规定要报请安徽省人民政府审批。除申报局级干部用房计划外,局还申报了正高级(教授级高工职称)“专家楼”建设并获得同意。局党委将四栋楼的分配工作交给李国瑞负责。李国瑞认为,专家是企业宝贵的财富,分房要向专家倾斜。在那次分房中,除局级领导外,盛仁声、张光熊、成振远等专家也喜获“局长楼”的房屋钥匙。

李国瑞当初没有要“局长楼”。后来局领导张光正在北京分到新房,腾出了一套,他这才递补分到。李国瑞记得,这种风气早在他当六处党委书记时便已形成。那时,他在六处分房工作相关会议上提出,医院的专家和科室主任要比照处级干部条件分房。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认可。那个时期,工程施工的机械化程度不高,主要靠人工作业,工人受伤的概率较高,需要第一时间救治,抢救及时就能减少伤亡,就有利于伤员康复。

李国瑞还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入党,亲自给一批优秀知识分子当入党介绍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企业蔚然成风。

工程施工流动单位的性质,使得职工子女上学成为难题,照顾职工子女接班成为企业补充队伍员工的一种办法,“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是既形象又真实的写照。20世纪90年代,局通过争取用工指标,实行考试录用的方式,解决了一批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大专以上文凭的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尽管是局内考试,但依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局长张健基的孩子第一年没有达到分数线而没有被录用,第二年继续考,分数达线才解决了工作问题。

铁路施工单位职工子女大多数随父母流动,转学频繁,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局党委书记李国瑞就此事给时任安徽省委副书记杨永良写了一封信,希望安徽省能向国家教委申请,在高考录取时给予四局应届考生降5分投档的优惠政策。李国瑞深情地写道,四局职工的流动性和分散性不亚于野外勘测,劳动强度不亚于港口装运,辛苦程度不亚于煤矿井下,工作条件不亚于山区伐木工人……他派秘书吕万金将这封信送达安徽省委。杨永良指示省教委领导出面请示国家教委给予特别政策,两次都没有通过。后来,李国瑞寻机会来到杨永良办公室,杨永良当面给教委负责同志打电话。几天后的一个深夜,省教委主任打电话告知李国瑞,申请得到国家教委批准了,只限当年安徽省内铁四局应届考生。李国瑞非常高兴,立即给局教育处处长打电话,重申了纪律要求。后来,杨永良调到湖北省委工作,李国瑞出差至武汉,还专程去拜访了杨永良以表达谢意。

2020年11月,李国瑞在局机关与昔日的老同事合影。左起分别为:张俊源、王砚才、孙步旺、樊永章、刘虎山、李国瑞、崔增福、李俊波、杜占元、陈学成、崔宝生、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