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工地‘拦路虎’宣战”

“向工地‘拦路虎’宣战”

每隔10分钟左右,裴维勇就会甩一下脖子,隐隐约约还能听到吱的一声。“不好意思,我开了25年的吊车,颈椎落下了职业病。”全国劳动模范、中铁四局二公司高级技师裴维勇红着脸说。12月11日,记者在中铁四局见到了行色匆匆的裴维勇,他刚刚订好去四川大凉山的车票,当天连夜就要出发赶到那里的工地。

哪里交通最不方便,哪里就有筑路人的身影,哪里条件最艰苦,哪里就会留下筑路人的足迹。风雨兼程、四海为家,裴维勇就是筑路人的代表。

黑黑的脸庞,瘦小的身板,一笑起来脸上的皱纹深一道浅一道。说起不久前在北京接受表彰,不善言辞的裴维勇打开了话匣子。“从小我就向往天安门和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的前一天,我激动得睡不着。”裴维勇说。

对于裴维勇来说,因为激动而睡不着是头一次,平时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施工难题而睡不着。

2006年,在银川太中银铁路黄河特大桥基础工地上,施工遇到的流沙,成了阻碍施工进度、影响施工安全的“拦路虎”。裴维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吃不下、睡不着,一天到晚都在动脑筋。他跑遍邻近工地,观摩别人的施工方法,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再翻阅对比专业书籍,最终设计出钢板架,将原来需要两台吊车的钢板桩减少到一台,降低了大型设备集聚带来的安全风险,提高了施工效率。

在施工遇到“拦路虎”时,裴维勇用行动“宣战”,勤于思考,献计献策,是大伙心中的“定海神针”。

2009年8月,杭州东站扩建工程开工,负责钢筋笼吊装作业的裴维勇发现,27米的钢筋笼分2节单钩吊装,钢筋笼很容易变形,有时还会彻底报废。他仔细研究,最后建议改成3节,用吊车大小吊钩配合的方法吊装。方案实施后,不仅解决了原来吊装方式存在的质量隐患问题,还加快了钢筋笼安装速度,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8%,节省约200万元的人工费用。

一座座穿越崇山峻岭的隧道,一架架飞跨大江大河的桥梁,凝聚着裴维勇的汗水和智慧。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35年来转战26个大大小小的工地。踏实、靠谱、聪明、能干……这样的“标签”一直伴随着他人生的每一步,他先后荣获中铁四局“十大能工巧匠”、中铁四局二公司“十大标兵”“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称号。他和同事们一起攻克了20余项技术难题,推广先进操作法10余项,“高稳定性的双斜塔式斜拉桥”“新型螺旋式洗石机”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