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营盘流动的家

铁打的营盘流动的家

郑德胜

作者参加全国铁路体育干部培训班

新线铁路建设单位,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工作性质是流动的。我这一生与铁路建设有缘,因工作性质所致,工地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搬家成了新线铁路建设职工的一种常态化生活,其中既有艰辛和苦难,也有欣喜与欢乐。参加工作以来,经历了无数次的搬家和在那个年代里的搬迁逸事,在我的生命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54年,我从萧(萧山)甬(宁波)铁路线入路,18岁的我被分配到工班参加劳动,这一年中我所在的工班就搬了四次家。那时的工地搬家比较简单,工点任务完成后,调往新工点的调令也就到了。由于铁路流动施工单位属于半军事化性质,工班接到调令后,全班人员铺的盖的一卷,洗的用的网袋一装,肩背手提说走就走。由于工地转移相对较近,工点与工点间也就十几、二十来公里,大家一身工装,一袭背包,行走在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中,大家伙边走边说,徒步行走两个来小时便到了,这是20世纪50年代铁路建设工地搬家时的情景。

1956年10月,铁道部在宁波的五局一、二段抽调部分工程技术人员,组建了一支40多人的勘测设计队,赴江西贵溪至景德镇段勘测皖赣铁路新线。初来乍到,我们先在贵溪站货物仓库住了半个多月后,便要搬到前方约10公里的小村庄。由于通往小村庄没有公路,在崎岖的红土丘陵上,只能租用当地的独轮车转移搬家。每次搬家,我们要雇用20多辆独轮车,将勘测队的工具、行李、办公家具、炊具、帐篷等全部装车。上百斤的货物落在一个支点上平衡滚动,这些民间的推车高手,使其稳稳地在高低不平的红土丘陵中前行。长长的一串独轮车辙后面跟着40多名勘测队员,前后形成几百米长的搬家队伍。沉重的货物压在车轴和轮毂支点上,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很有韵味,车轮声声、尘土飞扬,颇有气势地行进在赣东北的红土地上,也引来当地老百姓的好奇和围观……到目的地后,我们自己动手搭帐篷、抬桌椅、铺床位、打扫卫生。搬家当天,大家协调有序,忙而不乱,在安顿好驻地后,食堂的军用灶也开始做饭了。在皖赣铁路勘测设计的3个月里,我们先后进行了三次工地搬迁,直到1957年1月接到命令:皖赣铁路勘测暂时结束。我们再一次将设备和工作、生活用品装上独轮车,沿着山路浩浩荡荡地撤离了这片红土地。

1960年,我随单位转战陕西潼关至西安渭南的铁路改线工地。不久,我们班组接到赶赴孟源车站抢工的命令,一班人立即收拾行李,将施工用具、个人用品装上工地架子车,拉上架子车徒步2个多小时到达孟源车站。2个多月的突击抢工任务完成后,我们又拉着架子车转移到另一个施工点。拉着架子车搬家,是那个年代新线铁路建设流动单位工地搬家的一个特殊印记,也是那个时代各行各业响应“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缩影。

新线铁路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地的迁移与搬家也有了新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末,我们完成京广复线长沙至衡阳段后施工任务后,奉命参建焦枝铁路河南段的施工。这个时期的工地迁移已不是近距离的“换防”,而是需要跨省的铁路运输大搬迁,搬家也需要数天才能完成。参加焦枝铁路建设时,我已结婚生子,与铁路流动单位众多带家属的职工一样,跟着单位过着四海为家“漂泊”的日子。单位要从湖南转移到河南宝丰,我和家人以及另外两个带家属的同事被安排在一节火车货运棚车里,另外还有7辆火车平板转运单位的10多台“解放”小翻斗车。考虑到我们要在路上行走好几天,三家人各自备足了10天的油、盐、酱、醋、米面和水,用煤油炉在行进的火车货运棚车里生火做饭。这次随单位长途迁徙,8辆铁路货车编组加挂在“沿零”货列,由湖南衡山站开往河南平顶山站。在搬家中还发生了一件“落单”的事。我们乘坐的“沿零”货列到达汨罗站临时停车时,我便下车走到站台买食品。这时,“沿零”货列突然启动开走了,我一个人却在茫然中被落下了。当时,老婆孩子还在棚车上,想着她们着急和不安的情景,我一下子有些乱神了。慌乱中我马上又镇静下来,我知道“沿零”货列基本上是站站停车避让,或摘挂或增减货车,随便乘坐哪趟客车都能超过它。想到此,我马上在车站上了同方向的一趟客运快车,只过了两个小站,就超越了这趟“沿零”货列,到岳阳站下车后,我又等待了一会儿便重新登上了搬家的棚车,有了这次经历我再也不贸然下车了。我们乘坐的这趟“沿零”货列,搬家途中走走停停,直到第五天下午才到达平顶山站。而随车押运的10多名翻斗车司机更为辛苦,他们白天坐在驾驶室里啃着冷馒头、喝点水充饥,晚上睡觉只能蜷缩在驾驶室里……坐着火车搬家,也是那个时期新线铁路建设流动单位特有的“待遇”了。

1970年11月,我们完成焦枝铁路建设任务后,单位奉命调往枝柳铁路湖南湘西段参加建设。1974年7月,施工任务顺利完成,我所在的汽车队要从湖南麻阳开拔到江西景德镇参加皖赣铁路建设。而这次搬家,两地相距1000多公里,是通过单位汽车完成搬家任务的。我家的行李、家具装满一辆日产五十铃自卸车,一个由10多辆汽车组成的搬家车队浩浩荡荡地从湘西出发了。当时,正值湖南雨季,不断上涨的洪水冲毁了多处国道,我们途经安江地界时,一处低洼的公路被洪水漫灌无法通行,公路的两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车辆……同行的几位老司机下车查看情况后回来说:我们的“大翻斗”底盘高、马力大,可以试着慢慢地开过去。一位驾驶五十铃自卸车的老师傅,在大家的担心和注视下安全地将车开了过去。随后,车队10多台车辆在引导车的带领下,全部驶过了被洪水漫过的危险地段,也让当地司机和围观者羡慕不已。途中,我们行驶了五天四夜,跨越两省9市10个县,安全到达瓷都古镇。这次工地搬家,是铁路筑路人无数次搬家经历中颇具规模的一种情形。

1984年,单位完成皖赣铁路施工任务后奉命转战大沙铁路建设。这次搬家,三个孩子都已长大远离我,虽说两地相距只有不到200公里,好在我对搬家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夫妻自己动手买来了捆绑家具的稻草绳,积攒了包装用的纸箱壳,用了整整4天时间将家里的家具、行李、家电等进行了精心捆绑,装了满满的一车离开了生活10年的瓷都景德镇。1987年春,五处在九江基地新建办公大楼和职工住宅楼,我家也从沙河街搬迁到了九江市区,第一次住上了整齐、漂亮的楼房,结束了大半辈子新线铁路建设四处漂泊的日子,过上了家有定居、住有安居的“城里人”生活。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又陆续搬了两次家,那是由小户型房更换成大户型房的近距离搬家。参加工作40多年来,我已随单位搬了无数次家,感觉企业“大家”与我们个人“小家”实现了与时俱进,道路越走越宽,房子越搬越大,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