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宝成

我的名字叫宝成

陈宝成

儿时的我有个疑惑:为什么我的名字叫宝成?为什么同龄的小伙伴中有不少也叫宝成呢?

我上小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我们家住在陕西省咸阳市铁二处大院内,学校的同学大部分是铁路职工的子弟,而身边的同学有几人与我名字一样,我就感到十分好奇。后来,在语文课本中有著名作家杜鹏程的作品《夜走灵官峡》,读到作者遇见“成渝”时我引发感慨,心想,成渝就是成都到重庆的铁路,那“宝成”是不是也与宝鸡到成都的铁路有关?

不久,爸爸妈妈从施工现场回家探亲,我就把埋在心底的这个疑问提了出来。父亲听后哈哈大笑,说:“是的,你们的名字与修建宝成铁路紧密相关。”

我的父亲1950年毕业于哈尔滨东北铁路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当时,这个学校的校长就是赫赫有名的吕正操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铁路建设需要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我父亲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吉林铁路局工务系统工作。我的母亲解放后一直在保定铁路电务段工作。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们积极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相识在朝鲜的铁路抢修现场。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从朝鲜回到祖国的铁道工程总队部分人员来到了陕西宝鸡,组成了新的单位和机构,参与修建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从此,我的父亲母亲就一直从事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工作。祖国的铁路修到哪里,我们的家就安在哪里。

1955年,宝成铁路施工中大型土方设备行进在施工便桥上。从图中可以看出,便桥的设计标准明显提高

长大一些后,我就更想了解修建宝成铁路的历史,时常寻找一些书看,并缠着难得回家探亲的父亲,让他告诉我一些关于宝成铁路的事情。从父亲那里得知,宝成铁路于1952年7月1日从成都端动工,1954年1月宝鸡端开始施工,是新中国第一条工程十分艰巨的铁路,是沟通西北与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也是突破“蜀道”的第一条铁路。

作者与父亲的合影

作者与父母、兄弟姐妹的合影

宝成铁路地处秦蜀山区,从宝鸡出发后跨越秦岭、巴山和剑门山,沿途地势极其险要。当年,施工进入紧张阶段的时候,动用了中国新建铁路一半左右的专业队伍和五分之四的筑路机械设备。这条铁路的修建共用了4年多的时间,战胜了许多困难。其中,特别值得书写的是观音山展线。由于当时机械施工能力有限,为了克服地势高差,铁路经过杨家湾站后,就以3个马蹄形和1个螺旋形(俗称“8”字形)的迂回展线上升,远看线路分为3层,上下层之间的高度落差达817米。这段线路就是著名的“观音山展线”,如果站在观音山车站远眺,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三层铁路重叠的壮观场面。有关资料显示,观音山展线坡度最大达33‰,是我国正线坡度之最,上坡时需要三辆电力机车“前拉后推”方可驶上秦岭站;下坡时则必须一路刹车,车轮与钢轨摩擦出束束火花,如果是晚上观看那才真的是蔚为壮观。

每当父亲谈到这里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无比骄傲和自豪的神情。也正因为这样一种情结,为了纪念参与修建宝成铁路的这一段历史,同时也出于作为一名参建职工的光荣和自豪,很多铁路家庭都给那个时期出生的孩子取名叫“宝成”。参加工作后,我还遇到许多叫“援朝”“宝生”“闽建”“铜川”的同事,这些名字也无不留下父辈们奋斗的足迹。

时至今日,我的脑海里还经常浮现出少年时的记忆,感谢我的父母给我取了“宝成”这个名字——因为它记录了新中国铁路建设者们为祖国铁路建设付出的艰辛与不懈努力,它承载着父辈们希望子女接好班、为祖国建设更多铁路精品工程的心愿。

我为我的名字叫“宝成”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