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二处幸福一条街

铁二处幸福一条街

陈素芳 张庆军

鸟瞰铁二处阜阳幸福街

20世纪70年代末,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二工程处结束了枝柳线铁路建设,由湖南大庸整体搬迁到安徽阜阳,参与修建阜淮铁路。为了安置所属单位和随之而来的职工和家属,当地政府在阜阳火车站东南角划拨300多亩土地,提供给铁二处建设阜阳基地,先后迁入的有处机关、修配厂、材料厂、公安段、二段段部等单位,员工总数突破1000人。一排排清一色的红砖青瓦平房,中间是通往阜阳大王庄的一条土路,每到下雨天,道路泥泞,必须穿胶鞋才能通过。在基地的四周,东边是大王庄,西边是铁路,南边是刘池村,北边是汪庄。为了和村庄分界,同时也为了安全,单位与村庄之间拉起了一道铁丝网。

作为国企,尤其是流动性很大的铁路施工单位,一直延续了一个传统,既要安排好职工的工作,也要统筹并照顾好他们及其家属的生活。于是,二处领导从职工的衣食住行入手,对阜阳基地生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久之后,充当隔断的铁丝网被换成了红砖围墙,通往生活区的泥巴路修了水泥路面。1984年,二处成立劳动服务公司,先后办起了商场、浴池、理发店、石灰厂、皮鞋厂、食品厂、服装厂、煤厂、养鸡场、毛绒玩具厂、蔬菜种植基地、预制场、一汽服务站等。到了1987年,二处医院也由凤台县迁入,解决了职工及其家属看病难的问题。

从1984年起,二处为改善职工住房条件,陆续为职工修建起了32栋住宅楼,建筑面积67000多平方米,职工从平房搬进了楼房。1993年,二处将从市区经由铁二处通往大王庄的道路取名“幸福路”,并实施“幸福路商业一条街”工程,在幸福路两侧沿街楼房一层修建了100多间门面房,建起小规模的农贸市场,并通过公开招标出租,优先提供给处属第三产业单位,鼓励下岗职工及职工家属从事个体经营,有烟酒百货、餐饮、服装鞋帽、粮油、理发、诊所、复印打字等等,应有尽有,犹如一个小社会,不仅满足了二处住户的生活所需,还辐射到周边农村。二处服务楼宾馆、京龙美食城,加上一些家属所开的湘菜馆、川菜馆,当时名噪阜阳城,市区居民慕名前来享受美食,从此那里有了“阜阳铁二处幸福一条街”的美称。

为了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二处会同工会组织建起了篮球场、图书室,职工食堂同时也是个小礼堂,并且为所属单位配备了许多文化设施和用品,每年列出计划,组织开展全处体育周、文化周活动,组织进行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及田径项目等比赛。那时处里还有个电影队,隔三岔五地为基地职工家属放电影。每当通知说要放电影,老人、孩子就会早早地搬着板凳去抢占好的位置。春节期间组织扭秧歌、闹花灯和燃放烟花等,附近老百姓都要结伴到二处观看,真是热闹非凡。

为了解决职工子弟入托和上学的问题,1984年7月,经局批准和地方政府同意,二处创办了阜阳子弟学校,校址就在原二段段部所在地,有小学部和初中部。同时,还建成了一所幼儿园,解决了一线职工的一大后顾之忧。

借助大京九铁路建设的东风,1995年6月,处机关领导和各部门从平房搬到了新建的6层办公楼。2000年10月,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二工程处改制为中铁四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2007年7月,公司出于经营发展的需要,把机关搬迁到了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一部分职工随之搬迁到苏州居住。留下的少数员工加上退休人员,目前在阜阳基地居住的还有900多户2000多人。

最近,阜阳基地经过“三供一业”改造,楼房外立面装饰后,形成了徽派民居特色,小区道路经过翻新加装了门禁系统和监控摄像头,路灯也换成新颖别致的节能灯,小区内部也进行了绿化改造,变得更加美丽宜居。基地的周围经过整合、开发,如今亦是高楼大厦林立,商业网点密布,道路呈网状分布。虽说模样大变,但“幸福一条街”的原貌还依稀可见,因此人们还是习惯称它为“阜阳铁二处幸福一条街”。

组图从上至下分别为铁二处阜阳幸福街中学、商店、医院、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