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钢人铁马”精神
刘虎山
1965年,华北铁路工程局机筑队团员代表大会。一排右四为刘虎山
现在,“钢人铁马”作为中铁四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企业精神和企业传统的生动概括而被频繁提起。它常常勾起我对半个世纪前的那段往事的回忆。
1965年,我调到《华北铁道建设》报社不久,有幸参加了由局宣传部和报社联合组织的采访组,专程采访华北铁路工程局机械筑路队(中铁四局一公司前身)。该队是一支从事铁路路基修筑的机械化施工队伍,是当时全局的红旗单位、先进标兵。我们一行数人,从西北到东北,从华北到华中,在机筑队的施工现场进行了1个多月的采访。在每个铁路工程建设现场,机筑队职工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其中有几个片段让我终生难忘。
在集(宁)二(连)线的施工现场,职工们白天忙碌一天,晚上就睡在只有一层帆布的帐篷里。冬天零下30多摄氏度,滴水成冰。工地上的篝火彻夜不灭,一是为了取暖,二是为了吓跑周围的狼群。早上工人们发动拖拉机,如果不戴手套,手就会冻在摇把上。但严寒挡不住工人们修路的热情,因为这条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通往国外的铁路。
在东北通(辽)让(湖)线上,施工现场一片沼泽。夏天蚊子又多又大,成群结队。司机们工作的驾驶室里本来温度就很高,但为了防止蚊虫叮咬,还要把裤脚扎紧,再穿上防蚊靴,戴上罩住面部的防蚊帽,一个个热得大汗淋漓,汗水浸得工作服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工人们打趣地说:“东三省又多一怪,三个蚊子炒盘菜。”
“文革”时期,铁四局基层干部职工的留影
在内蒙古的三(道坎)吉(兰泰)线建设中,沙海里筑路基,沙流似水流,拖拉机从取土场拉一铲运斗沙土,到路基上只剩一半,中途流掉一半。工人们想方设法克服了铲运机漏沙和路基难以压实的困难,却无法抵挡住荒原上风沙对人的袭击。每天上午10点左右到下午日落时,夜里9点左右到第二天日出时,风沙如期而至,几乎没有一天失约。一年下不了几滴雨,空气中总是弥漫着浓重的骆驼粪味。在帐篷里蒙着头睡觉,早上起床被子上厚厚的一层沙土。食堂也逃不过风沙的侵扰,饭菜吃起来牙碜。有人编了这样的顺口溜:“来到内蒙古,一天四两土。今天吃不够,明天还得补。”
1963年,华北发生特大洪灾。洪水把京广铁路桥梁冲塌、路基冲垮,铁轨被拧成了麻花状。机筑队奉命对京广线抗洪抢险。
为了抢时间,保证祖国的南北大动脉早日畅通,工人们不怕艰险,强攻硬上。由于洪水将线路附近的泥土冲刷殆尽,无处取土修补路基,机筑队职工便打破常规,开着拖拉机在水中捞取泥沙。驾驶室里的水没过司机的脚面,蚂蟥爬到司机腿上吸血,他们全然不顾,仍坚持施工,直至抢险任务完成。那次抢险中,机筑队超常发挥了人员能力和机械效能,再次展现了新线铁路建设者如钢似铁的坚强意志。
在陇海铁路三门峡区段施工中,机筑队科学组织施工,精心保养机械,保证机械的良好状态和高出勤率,一举创造了单机日产和月产土方的全国最高纪录,在展示敢打敢拼精神风貌的同时,也体现了机筑队在施工管理中的科学精神。
采访结束后,采访组在《华北铁道建设报》上以“钢人铁马”为题眼,发表了长篇通讯。从此,机筑队便被人们誉为“钢人铁马”。随着时间的推移,“钢人铁马”也作为那个时代中铁四局职工精神风貌的生动概括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同。回忆起来,机筑队广大职工满怀豪情、艰苦奋斗的故事,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机械筑路队的这些故事,承载着老一辈筑路人的信念和理想,记录着机械筑路队发展的历程和轨迹,经久难忘,耐人回味。如今,当年的筑路人有的已经离休、退休了,有的已经故去;老一代的机械设备也已老旧不堪,进了废铁堆。然而他们用勇气、智慧和汗水铸就的精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敢打硬仗、勇于争先的“钢人铁马”精神,却是永存的、常青的。作为“钢人铁马”的见证者,我欣喜地看到,现在的中铁四局一公司,经过改革大潮的洗礼,已呈现出生机勃发的崭新面貌:设备新、品种全,施工领域宽广,施工技术先进;新的领导班子运筹谋划,带领公司员工努力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生产经营进入全局先进行列,职工生活有了显著提高。这难道不是“钢人铁马”精神发扬光大了吗?愿新时期的“钢人铁马”与时俱进,奔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