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禁区的“白衣天使”
丁太环
2016年6月重走青藏线时,在原青藏铁路十五标指挥部驻地工地医院门前,丁太环讲述曾经的故事
2001年6月,中铁四局集团中标青藏铁路二标段,集团公司决定从中心医院抽调人员组建青藏铁路工地医院。作为一名学过高护专业的护理人员,不去青藏线我会终生遗憾的,更何况我是共产党员。于是,我毅然向院领导递交了申请书,把女儿托付给小姑子照顾。
临行前,女儿对我说:“妈,我不想送你了,我怕会哭出来。”说着说着,女儿脸上已挂满了泪花。
二标段工地医院建在格尔木市,这里海拔虽只有2800米,但从内地来到这里还是感到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气候干燥,稍稍活动就会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痛。到格尔木的当天,我和同行的5名医护人员强忍着这些高原反应,立即投入了筹建医院的工作。
记得2001年6月21日深夜,一位患者被送到了正在筹建的医院里,这是我们接收的第一例严重高原病患者。他是我们四局一位刚上高原的职工,只见他喘着粗气,咳嗽咳痰,脸色青紫,呕吐不止。我们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事儿,立即进行抢救,给他吸氧、测血压、量心率、输液,忙个不停。病人的呕吐物喷到我的衣服上,我也顾不上擦,一直忙了一个通宵,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接白班的护士劝我去休息,我对她说,这是医院第一例急性肺水肿病人,一定要仔细观察他的反应,为今后治疗抢救高原病患者积累经验。说完,我更换了一件干净的白大褂又去了病房。
左图为作者2003年5月在青藏铁路十五标驻地给受伤老鹰喂食。右图为作者2002年与全总调研组合影
为了更好地掌握高原病护理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我在格尔木购买和查阅了许多有关高原病的书。在与病人长时间的接触和观察中,我发现职工高原反应的程度与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于是在给病人治疗的同时,还给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讲解高原生活常识,和病人聊天、拉家常,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这样既治了病又教给了他们必要的预防知识。
2002年3月,中铁四局中标青藏铁路十五标段,那里海拔4700多米,地处人迹罕至的唐古拉山脚下,空气更加稀薄,到处冰天雪地,方圆几十里都荒无人烟,暴风雪、狂风沙说来就来,气温高低不定,一天里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是常有的事儿。作为唯一的女同志,我又一次主动报名上十五标工地,加入首批筹建十五标工地医院、保障十五标筑路员工生命健康的先遣队。
我们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医院建起来。而当初连我一共只有4个人的筹建组,要在这严重缺氧的高原上,按照计划用半个月时间建起一座工地医院,谈何容易啊!
再难也得干!没有水,没有电,更没有取暖设施,连最起码的住宿条件也不具备。我只能和工程指挥部及医院的男同志们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屋子里,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这里,没有作息时间的概念,能动就抓紧工作,困了就和衣歪倒在床上。残酷的高原不会因为我是医务人员就将氧气多给我一点,我也有高原反应,而且很难受。我凭借着强大的毅力忍受着,迈着轻飘飘的双腿,和另一名反应稍轻的同志一道,把汽车运来的几千斤药品、器械、设备慢慢地卸下来,再一箱箱、一件件地从院外挪到屋内。
左图为2002年4月作者在十五标工地医院刚建好的高压氧舱里熟悉机器功能。右图为作者与尹良军等铁四局青藏铁路指挥部6名干部结对资助雁石坪藏族小学的6名残疾学生
2016年10月,作者(右一)在中铁四局第八届企业文化节上参加报告会
持续的高原反应,使我常常处于昏昏沉沉的状态,感觉浑身无力,但我尽力保持清醒,坚持着打扫房间、安置病床,布置治疗室和药房,有条不紊地做着医院筹建的一切工作,并且还要给高原反应严重的职工打针和护理。没有办公桌和治疗台,我只能蹲在地上或者趴在药箱上配置药品、记录病历和治疗情况。有两次,我因劳累过度晕倒在临时医院里,幸亏当时有人在场,及时给我吃了药我才脱离险情。
就这样,我和同事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连续干了17天,终于建起了一座生命禁区里的工地医院。这17天里,我睡觉从未脱过衣服,更没条件进行梳洗。等有了心思梳理头发时,头发都板结成了块儿。
当1000多名参建员工陆续进驻十五标段后,工地医院已经成为职工们战胜高原病的坚强后盾。在工程刚开工的4月份,只有3名医务人员的工地医院就接收门诊病人687人次,住院观察病人246人次。像这样工作量之大、任务之繁重,即使在内地医院也是少有的。
抢救病人最艰难的一次,是2004年5月9日那天来了一个“急性高原脑水肿”病人,他是我们四局管段的员工。我立即为他脱水、利尿,并送入降颅压高压氧舱治疗,两小时后病情暂时稳定,我按医嘱护送他到海拔低的医院继续治疗。快到昆仑山口时,狂风夹着大雪铺天盖地地袭来,司机小心谨慎,我在后面精心护理,从昆仑山到西大滩短短3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走了两个多小时,最终安全到达。
2003年3月,我在给驻地附近的雁石坪小学学生义诊时,得知藏族小学生次仁旺久是个孤儿,生活非常困难,我和丈夫决定每月拿出200元钱资助小次仁。同事们听说此事后,也纷纷与雁石坪小学的贫困学生结成“手拉手”爱心小组,使部分学生的困难境况得到较大改善。一次,我给小次仁送学习用品,他悄悄地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你就是我的妈妈。看着孩子那纯洁的眼睛、红扑扑的脸蛋儿,我鼻子一酸,一把抱起小次仁深情地说:“宝贝儿,我就是你的妈妈呀!”
在青藏铁路建设工地,有和我一样的数万名参建将士在顽强地拼搏着,默默地奉献着,我只是他们中间普通的一员。但作为一名白衣战士,我心里坚持着铁道部领导提出的“绝不能因为高原病死一名职工”的目标,不论病人什么时候被送到了工地医院,他都会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护理。
能为青藏铁路建设保驾护航,是我一生的荣耀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