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的四局情
江龙余
1977年1月,铁道部按照全国铁路建设的整体部署,决定把铁四局与铁四院分开,恢复1970年7月1日合并前的原建制。独立后的铁四局主要承担华东地区的铁路基本建设,局机关及其部分工程处和家属从华中武汉迁往华东地区。
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加上商品供应短缺,买米买布都需要凭票供应,一个包括家属在内大概有10万人的庞大单位搬迁到哪个省呢?虽然由铁道部出面协调,有说搬迁到河南的,也有说搬迁到江苏的,但一时间没有个结果。
曾任铁道部部长、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在得知铁四局需要东迁的消息后,以战略家的眼光、改革家的胆识和“老铁路”的情怀,毅然决然地接收铁四局到安徽合肥。
1977年6月,陈如品调任铁四局副局长,负责铁四局的机关建设。
陈如品是早年参加革命的老共产党员,从抗日战争时期起就在苏皖两地工作,对当地的干部群众、民风民情很熟悉。在万里的支持下,铁四局在选址、用地规划申请等方面都很顺利地完成了。
经过3个月的搬迁,铁四局机关在安徽省合肥市南七里的临时办公场所正式启用。
1977年9月,铁四局召开科技大会,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和安徽省长顾卓新亲临大会并作重要讲话。由于是临时办公场所,局机关很多办公设施都不完善。会议当天下着小雨,万里和顾卓新的车开不进院子,要步行一段泥泞的道路,万里就问前来迎接的铁四局领导“为什么新办公大楼还不抓紧建设”,并指示(办公大楼)“要建就要建得像个样子,道路、家属楼也要跟上”。
1978年6月,铁四局办公大楼设计完成,陈如品代局长专程来到省委机关向万里汇报。万里看了设计图后,一是要求重视工程质量,把房子盖好;二是提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意见,比如办公大楼不能靠马路,要后退30米。这些意见后来都一一落实到完善设计中。1982年5月,铁四局办公大楼投入使用,至今近40年了,工程质量依然完好。当年万里提出的改善意见,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中被证明很有远见,没有出现因马路拓宽带来的城市噪音和拆迁等弊端和问题。
1978年,停停建建几十年的皖(安徽)赣(江西)铁路因为水泥等基本建设材料不足又面临停工。万里陪同铁道部副部长邓存伦到工地检查工作,了解到了这一情况。万里回到合肥后给铁四局写了一封信,请陈如品代局长到上海找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借水泥。借到水泥的陈如品回到合肥后,立即向万里汇报,万里提出,铁四局作为水泥使用大户,为什么不能自建一个水泥厂?这样可以掌握施工上的主动权,不能老因为水泥供应问题而耽误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
1978年铁道部召开年度计划会议,铁道部物资局局长李克非也提出,铁四局可以办一个水泥厂。此后,经过铁道部、安徽省和铁四局的共同努力,1985年,铁四局利用铁道部投资而建设的位于巢湖的20万吨水泥厂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包括皖赣铁路在内的华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1980年之前,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其铁路交通很不发达,甚至与周边的芜湖、蚌埠和阜阳都有比较大的差距。合肥的同志到北京出差,坐火车要先赶到蚌埠,在蚌埠倒车后再到北京。为此,万里请铁四局的同志到铁道部汇报,能否考虑在既符合政策条件又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设计一趟合肥到北京的往返客车。铁四局的同志立即赶赴北京,向铁道部领导汇报和争取,铁道部很快做出决定,在北京与合肥之间隔日开行一趟快速客车,不久又改为每天一趟。
1980年4月,万里同志调任国务院副总理,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但他一直关心铁四局的发展,并多次到铁四局的工地检查指导工作。1995年9月28日,从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任上退下来的万里,来到铁四局正在建设的京九铁路阜阳枢纽工地视察工作。万里在听取了铁四局副局长李中庸的工作汇报后,很动情地说:“铁四局的同志是好样的,了不起!”应现场广大干部职工的请求,万里兴致勃勃地与张建场等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合影留念,并且真诚地说:“希望你们干出一流的工程。”
次日上午,万里又在铁道部部长韩杼滨的陪同下,出席了(北)京九(江)铁路阜(阳)九(江)段潢川站的铺通典礼。在铺通典礼上,万里将施工作业用的扳手递到新运处铺架二段段长邵刚的手里。注视着邵刚拧紧了最后一颗螺丝后,万里带头鼓掌祝贺。随后,万里等领导同志共同为京九铁路阜九段双向接轨剪彩。
当天下午,万里在酷暑中驱车赶往九江,看望慰问铁四局参加九江新客站施工的广大干部职工。看到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大干场景,万里深受感动,与同志们一一握手致意,并同大家合影留念,勉励大家为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再立新功。
时光荏苒,青山依旧。万里对铁四局的关怀、爱护、嘱托和希望已经深深地根植埋藏在铁四局人的记忆中,并时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铁四局人忠于职守,奋勇前进。
20世纪80年代,铁四局局机关办公大楼
巢湖水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