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姻”常州
春晓 曹玉莲
当年从铁四局来到常州的女工在工厂内留影
话说1985年,铁道部发文制作铁路职工春秋装。依照惯例,铁四局职工的服装按部里统一设计的“路服”式样,由局“铁华服装厂”制作和发放。这项工作完成后,作为向铁四局供应标志服面料的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丝织厂,指派党总支书记徐汉法、供销科科长沈浩清前往位于安徽合肥的铁四局机关,一是回访标志服面料质量和销售员服务态度;二是征求对产品、供货的建议和要求;三是更好地建立双方今后长期合作的感情和意愿。
1986年12月26日,代表铁四局接待徐汉法、沈浩清的局生活管理处副处长徐林根,当晚在局招待所盛情款待徐汉法、沈浩清,陪同的有生管科科长任兰芬,还有管理人员翟德安、姜学天等。酒酣耳热之时,徐林根向徐汉法提出一个“不情之请”:“最近几年我们局不少职工子女走出了中学的校门,他们考不上大学,国家又不给我们招工指标,贵厂能不能为我们安排一些职工子女进去工作?”徐汉法放下手中的酒杯,爽快地说:“我们厂是镇集体企业,论地位、规模性质无法与你们国有企业比拟。但招收一些工人还是没有问题的。你说吧,是20个还是30个?”徐林根伸出一个手指头:“徐书记,不是20个,也不是30个,是这个数。”徐汉法本来有些迷蒙的眼睛一下子睁得老大:“几百个?”只见徐林根先是点头后是摆手:“可能是百十个,也许是1000多个!”听了这话,徐汉法深思一下后,答复道:“我尊敬的徐处长,您今天请我喝大酒,但我不能说大话。这件事我个人再加上沈科长暂不能明确表态,但我可以向在座的领导们通报一个情况。”接着,他讲述了厂里出于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最近正在设想再办一个印染厂。现在既然铁四局提出安排职工子女,这正好解决了厂里的劳动用工难题。“容我回去开会集体研究后再答复您,这样好吧?”徐汉法最后说。
几天后,徐林根对局集体经营处(即后来的多种经营处)副处长刘广湖说,武进丝织厂回话了,说可以采取双方联合办厂的方式,由他们办理申报办厂的所有手续,提请我局也拿出一个合作方案。
合作方案很快送到局主要领导的手里。
1987年元宵节这天,副局长曹立都带领行管处、集管处等部门负责人以及法律方面的专家马军来到常州武进,针对联合办厂所涉及的厂址、厂名、规模、合作原则、投资比例、风险评估、收益分成等,与武进丝织厂领导进行会商和研讨。此后,铁四局双方各派出两批人员到对方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和交流,最后敲定铁四局象征性出资100万元,厂名商定为“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武进丝绸印染厂”,并由局派出专门的管理人员(前后有王产荣、蔡正起、张伯清、崔宝兰、翟德安等)参与合资企业管理,负责与局的工作联络和对四局职工子女日常思想、生活的管理。
当年从铁四局来到常州的女工们在工厂外留影
1987年4月7日,来自三处、四处、新运处、机筑处、建筑处、物资处、汽车检测总站、工程学校和局机关9个单位的第一批共47名职工子女,携带着毕业证、招工表、体检表、个人保证书等材料,由局里派车送往常州的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武进丝绸印染厂。
之后的5年间,有五六批次职工子女以及职工的宗亲、亲戚被招入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武进丝绸印染厂,1992年之后便是零零星星进入了。全厂职工总数高峰时期有1800多人,而铁四局职工子女和宗亲、亲戚突破了1200人,占全厂员工的65%左右。之后,另有物资处牵头组织260人左右到常武钢厂工作。
有一天,铁四局局长张健基和局南京办事处主任田浩进入武进丝绸印染厂和各车间视察。
厂长周渭兴接待并汇报说,自从崔宝兰接替管理工人以后,这里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办起了工人文化学习班、技术培训班,还和前来探望子女和亲戚的亲友们召开座谈会,通报厂里的生产情况、孩子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在贵局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和协调下,最近从三处和电化处调来了两名厨师,基本满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的不同口味需求;从三处又派来了三名医生,医务室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工人们生病、受伤后能在本厂随时得到及时的诊治和处理;另外还建立起了图书阅览室、卡拉OK歌舞厅,既丰富了工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凝聚了人心。工人们下班后有了新的去处,外出瞎逛的现象也大为减少,打架斗殴的现象基本没有了。全厂1200多个铁四局职工子女、亲戚都热情地叫宝兰同志为“崔阿姨”“崔妈妈”,可见宝兰同志来后所做的工作深得人心,卓有成效。
此后不久,局召开全局多种经营工作研讨会,局工会女工部部长晏金莲、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武进丝绸印染厂副厂长崔宝兰分别介绍了广东东莞玩具厂、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武进丝绸印染厂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当年的马杭镇,上班下班时间,铁四局如花似玉的女工们成群结队地穿行在街巷里和道路上,那可是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啊!”1990年离开丝织厂领导岗位、调到常武钢厂担任厂长的徐汉法时常对人这样说。
不仅如此,当年武进丝织厂的老领导们至今还能叫出一连串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武进丝绸印染厂职工的名字:崔宝兰、王晓宇、王产荣、侯秋红、刘莉莉、王绪林、王延民、唐先祝、韩翠萍、兰斌、彭伟、彭敏、鲁鹏、汪霞……
曾担任武进丝织厂销售科科长、后升任副厂长的沈浩清说自己“当年比较牛”,牛就牛在连铁四局职工都不能轻易见到自己的局长,而他到局长办公室可以不用提前向秘书打招呼。时至今日,他只要见到铁四局的人,就会把铁四局机关所在地合肥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可见其与铁四局联系密切、情谊深厚。
由于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武进丝绸印染厂在当地声名鹊起,也出于和铁四局的这段“姻缘”和深厚感情,1993年,当武进由县改市(县级)后决定将四套班子办公地全部搬迁并建造新的行政中心时,被人私底下戏称“企业外交部长”的徐汉法,在武进市领导“请”他推荐具有国家一级建筑业资质的施工单位时,他不假思索地就脱口说出了“铁道部第四工程局”。
当年从铁四局来到常州的女工们在工厂内留影
副局长陈佑章和建筑处领导依照徐汉法提供的电话号码,分别与武进市市委书记赵耀骥、市长宋诚宇,办公室主任陈利元、秘书徐伟中联系。很快,双方人员的商务洽谈进入实质性阶段。
1995年,武进市把总投资大约3亿元的行政中心全部五座大楼及相关工程交给了铁四局施工。这对刚从“大京九”撤下来的铁四局来说,既弥补了工程任务严重不足,进一步开拓了全局的市政工程建筑领域,又使“等米下锅”的建筑处、三处、六处的职工有了用武之地。该工程建成后,其101号大楼(即主楼)还分别荣获了铁四局“优质工程”、铁道部优质工程二等奖。
进入2000年后,由于国家经济体制在改革中发生重大改变,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武进丝绸印染厂顺势而为,改制后由集体经济变为私营企业。副局长赵义信到常州摘牌那天,厂里的一些职工子女不敢到现场,躲在车间里悄悄地抹眼泪。
曾经工作了几年十几年的工厂就这样转型,是华丽的转身还是历史的必然?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看待,铁四局的建设者都能够理解,因为经过市场经济的锻炼和洗礼,他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因而也就没有过多地悲伤和抱怨。他们在全方位分析和充分权衡之后,毅然而又自信地做出各自的抉择:有的离开工厂另谋职业,有的留在车间继续工作,有的回到出发地开辟事业新天地,有的奔向更大城市展露自身的雄才和本领。即便是到了2021年,还有五六十个当年成家或者后来筑巢的铁四局子女扎根于此,他们在马杭镇,在武进区,在常州市,以“铁四局人”的身份和精神,豪迈而执着地续写着事业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