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宝成线

难忘宝成线

张光熊

1953年,我作为铁道工程总队的一名志愿军战士,在经过2年多抗美援朝战争血与火的考验后,凯旋归国,立即投身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宝成铁路北段修筑工程中。宝成线系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它北接陇海,南联成渝,是连通西北、西南的重要干线。这条铁路工期紧,任务重,桥隧相连,工程艰巨。杨家湾至秦岭隧道南口,直线距离仅12公里,高差达600米,线路以横“8”字形、双马蹄形在重山群岭中爬升延展。坡陡弯急,堤高堑深,桥隧占线路总长的60%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线建设条件十分艰苦,机具物资匮乏,施工经验不足。但是,经过抗美援朝战争锻炼的广大职工,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发扬了无所畏惧、敢打敢拼、尊重科学、干中学习的可贵精神,在深山峡谷中,在悬崖峭壁上,风餐露宿,挥汗出力,谱写气壮山河的筑路诗篇。狭窄的清姜河畔,险峻的秦岭山区,工棚密集,料场遍布,崩山炮声、机械马达声汇成响彻云霄的工地交响曲。

右图为1955年8月,宝成铁路施工实施的观音山大爆破的壮观场面。一次用药近150吨,炸松动土石20多万方,比常规施工方法缩短工期5个月

张光熊,1921年出生,抗美援朝期间,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工程师,曾参与清川江大桥的抢修任务,荣立三等功一次。归国后任中铁四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职,于2014年去世。

我所在的六局(铁四局的前身)一段,担负观音山车站施工任务,车站在陡峭的山脊上被开凿出来。地面狭窄,土石方数量庞大集中,在667米长的一段,填挖土石竟达47.6万方;路堑中心最大深度37米,坡顶高达80余米,工程艰巨,工期紧迫,任务繁重,是宝成北段主要控制工程之一,必须采取先进的施工技术才能攻克这一难关。经过局、段领导的研究决定,在苏联爆破专家契契金的具体指导下,由我负责观音山大爆破的设计和施工指导。经过多次修改设计,我决定采用半扬弃爆破,部分药包为定向爆破。担负施工任务的1500名职工,不畏艰辛,日夜抢班作业,历时一个半月,共开挖药室49个,平窿、探井614米,装炸药180吨。1954年8月10日上午10时,合闸引爆。一声巨响,天崩地裂,土石飞扬最远至2公里开外,但多数落在100米内,附近民房、工棚、电线基本安然无恙。这次大爆破共爆落土石20.7万方,部分土石达到定向爆破目的,有3.5万方未落到竹园沟内,实现了移挖作填。爆破后已呈现出车站的雏形,达到了预期效果。大爆破比常规小爆破节约8.2万个工天,降低工程造价7.6万元,缩短工期5个月,为突破北段难关做出了贡献。通过观音山大爆破设计、施工的实践,我初步掌握了大爆破技术,取得了一些经验。紧接着我又参加了更大规模的青石崖大爆破的设计和施工,并多次将这一技术运用于铁路工程中。

我在宝成北段的施工中,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并认真进行技术指导,积极推广各种先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党和人民也给予我许多荣誉。1955、1956年我被评为局先进生产者。1956年还被评为陕西省先进生产者。1956年11月代表局(仅一人)参加全国第一次职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积极分子大会,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党的总书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这让我终生难忘。1956年12月,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我政治生命的新起点。

后来,我又陆续参加了大西北的兰青、青藏、鹰厦、京广复线、焦枝、枝柳、皖赣、阜淮、大沙、宣杭、淮南复线等铁路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几十年来,我在新线建设大熔炉中,经风雨,见世面,增才干,长知识,由一个旧知识分子逐步成长为一个新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我爱诵叶剑英元帅的诗句“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阳照”;常以“老夫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来鞭策自己,继续为四局振兴,为人民铁路建设事业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