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义厚的拳拳之心

情深义厚的拳拳之心

老部长首先向健在的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问候,向全局员工致以诚挚的祝福。他深情地说:“我一直怀念在中铁四局的工作和生活,那是我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起点;我一直想念曾经的领导和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同志,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一直关心和期盼着中铁四局的变化和发展,它是中国铁路建设的中坚力量。”

在这里,他满怀深情地回忆在四局的生活和工作。

2020年11月16日,蔡庆华(中)参加中铁四局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入朝70周年暨中铁四局第十届企业文化节”,与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新生(左一),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刘勃(右一),原铁道部总工程师王麟书(左二),局原党委书记杨如石(右三),以及局原总经理李中庸(左三),原局党委副书记,大桥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梅权(右二)合影

蔡庆华1941年11月出生于河南永城的一个贫苦家庭,自幼好学,父母亲节衣缩食供他读书。在他踏入大学校门前夕,疼爱他的母亲病逝,他把勤奋学习、报效国家作为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最好方式。在唐山铁道学院读书五年,寒暑假仅回家三次,他潜心学习,依靠助学金和勤工俭学,完成了大学学业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党培养了我,让我有机会为国家的铁路事业贡献力量。”他说,人要懂得感恩。所以他一辈子都以感恩之心努力工作,从未懈怠。

因为“文革”推迟两年离校,1968年7月蔡庆华被分配到铁四局一处,到连接云南曲靖和贵州红果的2208线上的平关隧道工地报到,在工程队当工人,接受“再教育”。在隧道施工现场,他与员工一起“三班倒”,在钻爆作业的掌子面参加打风钻和出砟工作。尽管是学生出身,但是他不怕苦和累,各项工作都抢着干,并且主动学习风钻的擦洗、维修技术,能够熟练地将各类风钻拆卸、擦洗后再组装好。

他深知筑路工人的苦累。一次,在平关隧道的上导坑扩大施工中,要把一根5米长、末端直径30厘米的扇面支撑托梁抬进上导坑。他抢着抬大头走在前面,上导坑低,必须弯下腰才能进去。只听咔的一声,他的腰部一阵剧痛,无法再直起来。工友们赶紧把他背到大队(段)卫生所,医生给打了封闭针,他在床上躺了7天才下床,从此落下了腰肌劳损的毛病。

业余时间,他替工友写家信。在学习会上,他根据现场大都是刚从贵州招聘的农民轮换工的情况,结合隧道施工的方法给大家讲解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因此在当年他还被评为“工程处级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他主动与工人师傅聊天谈心,工友们都亲切地叫他“蔡老师”。他说,工友们这一声称呼,使他觉得真的与工人融为一体、打成一片。

1969年底,他所在工程处转战焦枝线,他们段负责龙门隧道、申岑隧道施工。从此他开始了技术员的工作。以后他又参加了建设湘黔线烟溪隧道,转战到焦枝线多座隧道和桥梁施工,做技术工作。

1974年,国家进口30万吨乙烯设备,因运输大件的需要,他所在工程处调到胶济线从事加固桥梁和复线工程建设,后又转战到济南枢纽新建济南西编组站工程,这中间他从做技术工作转做行政管理工作,先后任副段长、段长、副处长等职务。正像他在《八十抒怀》中所写:“学习铁路修铁路,走遍南北和西东。党叫干啥就干啥,理想融入事业中。”不论是从事技术工作,还是做管理工作,他都主动深入工人,深入现场,听取意见,亲自组织。他任段长时,全段刚进入济南西编组站施工现场,由于工期紧、要求急,边建点边进工程用料,工程处调度通知他们段到济南白马山车站,把一列车水泥卸车并运到工地。他不但亲自到火车站组织卸火车装汽车,又跟车到工地组织卸汽车,堆码苫盖,半天时间卸运了1000多吨水泥。他说当时感到真累,到吃晚饭时,都直不起腰迈不动步了。但他始终坚信无论担任技术员、工程师,还是做行政领导,无论你职务多高,在工人面前、在现场,只要不摆架子,不打官腔,尊重工友,肯做实事,大家都会支持你、拥护你。

在铁四局工作14年,工地生活给他留下了珍贵的记忆,他也与工友和同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直到他到铁道部工作,每当到四局出差办事或检查工作,他都要抽出时间看望曾经共事的老同志,与一起生活过的老职工叙叙旧,为四局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关切关爱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