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上绘彩虹

澜沧江上绘彩虹

二宣

建成后的澜沧江悬索桥雄姿

2002年,二公司中标云南祥临公路澜沧江悬索桥,这是国内首座钢结构混凝土叠合梁悬索桥,也是当时云南省跨度最大的悬索桥,享有云南省“第一跨”的美称,为云南省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这座桥也是四局承建的首座悬索桥,对企业提升建桥技术、培养桥梁技术优秀人才意义重大。

接不接这项工程?当时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这座桥技术难度太大,四局从来没干过,要是干砸了,市场丢了,企业信誉也丢了。但局和二公司认为,技术创新总得有人“吃螃蟹”,相信我们的技术团队,迎难而上也是中铁四局人的风格。

澜沧江悬索桥全长716米,大桥位于214国道祥云至临沧公路澜(沧江)临(沧)段第一合同段,主桥为跨径380米的钢结构混叠合梁,桥梁全宽16.6米。该桥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重力式锚旋,设计尺寸28×28×20米,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索塔采用两根5米大直径挖孔桩基础,塔柱采用实心断面门式框架结构,结构高度祥云岸为88米,临沧岸为90米。两岸引桥上部分别为2×30米(祥云岸)和3×30米(临沧岸)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下部采用双柱式墩及重力式桥台。该桥施工具有墩高、跨度大、水深、地质复杂的特点,当时全局在这类桥梁施工方面无任何经验可借鉴。

大桥项目于2002年10月1日开工。为安全、优质地建好这座大桥,二公司在公司范围内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以项目经理孙世玉、党委书记张有文、常务副经理韩永刚(后期任项目经理)、总工程师郭晓等为主要领导的团队项目机构。

针对大桥施工科技含量高的实际情况,经理部加大对科技攻关的投入,组织技术人员围绕高、难、新和影响施工生产的关键项目开展课题攻关。局技术管理处和设计研究院把这座桥作为科研攻关的重点项目,局技术负责人闫子才和设计研究院的刘保文多次来到施工现场解决难题。通过自主钻研与借助局、公司、院校专家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建设者解决了施工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并填补了国内悬索桥施工领域的多项空白。如“张拉锚跨丝股法”施工悬索桥这一成套技术,开创了悬索桥施工先河,拓宽了施工、施工监控、设计在悬索桥方面的思路,所取得的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该桥也实现了4个全国施工首创:拴焊结合式主索鞍施工技术,柔性索塔施工技术,钢混叠合梁施工技术,散索套式边跨索股张拉调整偏位的施工技术。

四局在该桥施工过程中,不仅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而且充分发挥了职工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很多棘手的现场施工问题,将这种设计新颖、施工工艺先进的大桥从图样变为了实物。按设计方案要求,要在江北岸立起90余米高的塔吊。江边无任何便道可用,且塔基距路基约60米高。尽管常用的吊车可以用船运到岸边,但操作太危险且根本无法就位。新修便道要花费巨额的资金不说,还要耽误几个月的工期。曾转战西康、神延、秦沈等工地的技术工人黎红亮、梁飞等“土专家”主动请缨,他们在一条小船上铺设了滑道运载塔吊,在船上拼装好,以岸边的桥墩做地笼,用卷扬机和倒链将塔吊慢慢拉起、固定。塔吊安全立好后,业主和监理单位的专家简直难以置信,不住地称赞中铁四局职工技术过硬。打桩在每个项目中都会遇到,但在无便道可运打桩机且方圆百公里内租不到打桩机的情况下,人工打桩成了最后选择。作业班班长黎红亮在班组召开“诸葛亮会”,大伙儿想出了“用旧钢轨自制打桩锤,在小船上配装小卷扬机和三脚架制作小型打桩船”的办法,实际使用,效果非常理想。

为确保重达1800多吨的32片钢加劲梁架设顺利,经理部组织桥梁施工方面的专家、学者、技术攻坚力量制订架梁方案,积极开展QC攻关。经过反复论证,先后解决了龙门吊压载、船舶载梁运输试验及缆载吊机大构件起吊、缆载吊机拼装、利用循环系统滑移等施工难题,经过反复演练、试吊,最后确定为梁体采用制作拼装施工、龙门吊拖移、组船拖运至江中、缆载吊机起吊安装施工方案。

2005年3月28日,澜沧江悬索桥建成通车后,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大理州与临沧地区的经济交流,而且与澜沧江漫湾库区百里平湖和两岸的秀美山川相辉映,成为一道壮丽的景观。该工程也荣获“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火车头优质工程”奖,其“张拉锚跨丝股法悬索桥施工技术”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发明专利。一大批优秀的施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从该项目走向成熟并成才,该项目也标志着我局桥梁施工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澜沧江悬索桥犹如长虹卧波,横跨大江两岸,方便了人们过往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