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岗暴雨

黄土岗暴雨

二宣

暴雨比预计的更为猛烈。

1976年6月6日,正在枝柳线湖南境内施工的二处发出降雨预警紧急通知,要求各工地注意安全,特别是山洪暴发引发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

大山之中,各工地如同棋子一样分布在大山深处。山高水远,路窄泥泞,暴雨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威胁。

黄土岗,云谷间众多山脉中的一座,紧邻永茂河。岗丘上修建的仅有0.6米宽的狭窄便道是通往半山腰黄土岗隧道的唯一通道,机械、设备、石灰、木料等材料无法依靠车辆运输,全靠工人们手推肩扛。山路陡峭难行,犹如脚踩钢丝,若不小心掉落山崖,便绝无生路。在这深山之中,工人们把这些来之不易的设备和原材料看得比金子都珍贵。

6月7日凌晨,雨越下越大,丝毫没有要减弱的迹象,电闪雷鸣间把黑夜照得透亮。工棚里,胆小的女职工吓得用被子蒙上了头。被雷声惊醒的工人们坐起来,有些唠着家常,有些趴在窗户上看着外面的倾盆大雨。来枝柳铁路建设的几年间,他们还从未见过如此大的雨。

“雪山,三线建设要是干完了,你最想干啥?”在二段二队二班的一间工棚内,不知是谁打开了话匣子。

“俺啥也不想,俺就想回家见俺爹娘还有妹妹,出来这么久了俺想他们了!”陈雪山回应道。

“你这个毛头小子也到了该娶老婆生娃儿的年纪咯!”工棚内笑声一片。

陈雪山,那年刚满22周岁。1971年,年仅17岁的他就加入了三线建设的大军队伍,一身冲劲的他在二段的名气可不小。5年间,他十几次“虎口拔牙”抢战塌方,两次冲进火海救人,身上留下的伤疤仍清晰可见,手上厚厚的老茧更不像只是20出头的年轻人能有的。表现突出的陈雪山21岁便当选为二班副班长,是班里的宝贝疙瘩。

工棚内,大家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工棚外,在黄土岗隧道轮岗值班的工人正顶着瓢泼大雨转移原材料,用帆布加盖设备。50公斤一袋的石灰,每人在腋下夹起两袋就往隧道里跑,路上湿滑,好几次有人摔倒,身上都湿透了,腋下也被石灰烧得通红。6月的天气,山中还十分湿冷,他们个个冻得浑身发抖,只能脱去上衣,拿起大锤、铁镐,以在隧道内工作来取暖。

天蒙蒙亮了,雨还没停,永茂河河水越涨越高。

参加枝柳铁路建设的部分职工在工地的留影

突然,上游河水席卷着乱石,呼啸而下,山洪暴发了!工地上的机械设备一瞬间都被淹在水中,大堆木料被洪水卷走,沿线各段工人在岸边急得直跺脚,纷纷投入抢救生产物资的激战中去。

可意外就在这时发生了。

因为岸边湿滑,在永茂河上游岸边抢救抽水机的二队二班工人孟广文一不小心被卷入激流。

水流湍急,孟广文瞬间被大水冲走,他在水里拼命挣扎,时隐时现。形势危急,站在岸边的几十名工人大声呼喊着孟广文,急得束手无策。生死之间,没等大家回过神来,一个黑影已经毫不犹豫地扎进了水中,年仅22岁的陈雪山向着孟广文奋力游去,靠近后,陈雪山奋力将他推向岸边。水急浪高,陈雪山两次冲刺,两次都被卷走。精疲力竭的陈雪山露出水面的头越来越低。突然,一股洪流携着泥沙如同猛兽一般呼啸而下,只一瞬间,陈雪山消失了。

而被陈雪山推了一把的孟广文幸运地被急流冲到下游的稻田地,成功得救。

副指导员曹建民带领全体职工沿着永茂河两岸大声呼喊,两岸碎石密布,工人们穿的麻布鞋鞋底被石头刺穿,鲜红的血浸湿了整只鞋,呼喊声响彻永茂河两岸,在黄土岗工地经久回荡,可陈雪山的头再也没有露出水面。

一个星期后,工友们在川岩坪桥下蓄水坝上游找到了陈雪山的遗体。那个想回家看看父母、妹妹的年轻人,再也回不去了。

陈雪山是二处枝柳铁路建设时期牺牲的最年轻的职工。黄土岗工地暴雨也成了那些老前辈心中最悲壮的回忆之一。

陈雪山的事迹传遍了三湘大地,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

大山中枝柳铁路七溪一号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