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不倒的“中国制造”
江龙余
2015年4月25日,加德满都。
下午2时许,中铁四局海外分公司尼泊尔办事处,负责人余洋正和同事杨洁交接工作。
他忽然感觉站不稳了,就像有一辆重型卡车从身边碾过。
“地震!”
疑惑间,不知办公室里谁喊了一嗓子。
反应过来的余洋,一把拉住杨洁,呼喊着其他同事,顺着楼梯就往下跑。
办公室在3楼。气喘吁吁的余洋他们跑到空旷地,眼前的一幕,把他们惊呆了。
远远近近的建筑物,像跳舞一样,随着大地的抖动,纷纷坍塌。
广场上、街道上,一片尘埃,惊慌失措的人们哭喊着四散奔跑。
第一波大震动结束后,老房子塌完了。
职业的敏感性,让余洋很快清醒过来。他一边招呼其他同事不要动,一边拉着尼泊尔籍司机戴维,拨开慌乱的人群就往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跑。
好在不远。
“哦,上帝!”
远远望见大使馆安然无恙,戴维大叫。
与此同时,远在万里之外的安徽合肥。
得知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之后,张江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2003年,中铁四局承建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一期工程,张江华是该项目分管生产的副经理。
中标之后,张江华对着世界地图发呆。
尼泊尔在哪儿,知道;但实际情况怎么样,不知道。
张江华一方面抓紧和当地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对接,一方面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搜寻关于尼泊尔的相关资料。
当时的尼泊尔,战乱频仍,政局不稳。
“海外施工,卡安全、质量脖子的关键因素:一是物资,二是工人。尼泊尔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完善的物资供应和娴熟的技术工人,这两方面估计无法满足施工要求。”
张江华一边办理签证手续,一边从中国建筑之乡江苏溧阳以及安徽枞阳、肥东,招聘了大量娴熟的技术工人。
“事实证明我们的超前谋划是正确的。这些娴熟的技术工人,是我们高质量完成项目的根本保证。”
2003年4月,张江华带着项目部工作人员和70多名技术工人开赴尼泊尔。
当年7月,工程正式开工。
“为保证工程质量,盖房子用的钢筋选的是国内最好的,水泥是从印度进口的。但是用量最大的沙石,总不能也进口吧?”负责安全质量工作的高晓亮和张江华说。
尼泊尔地处南亚内陆,多山,沙石的含泥量很高。
高晓亮跑遍了以加德满都为中心的方圆60公里以内的沙石场,拉回来的沙石,无论如何反复做配合比试验,都不能满足建筑混凝土浇筑的强度。
张江华犯难了。
“实在不行就洗沙。”高晓亮说。
洗沙,就是把成百上千吨的沙石用清水一遍一遍地反复清洗,洗掉泥巴,只留下符合强度要求的沙石。
而这意味着超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和超长的时间。
在工期、成本和安全质量之间,张江华一瞬间就做出了唯一的选择——洗!
凭借着先进的管理和实干精神,仅仅11个月,项目顺利竣工。
从2004年到2008年,项目部又先后承建了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二期、三期,中国援尼公务员医院,喜马拉雅银行等项目。
其中公务员医院项目是当时中国援建尼泊尔最大的公益工程。
2006年7月,医院建设项目正式开工。
而开工适逢尼泊尔的雨季。
尼泊尔的雨季从每年的5月开始,要绵延至10月才结束。
“那雨,一下就是一个礼拜,不带停的。”
加德满都是一个建在山上的城市,城市小,土地特别金贵。规划的项目多大,施工场地就只有多大。施工要挖基础,还设计有地下室,大开挖要挖七八米深,旁边又有其他建筑,经大量的雨水一泡,基础松软,施工风险极大。
那一段时间,张江华一天一天地计算挖方,计算施工所需的机械,计算运泥的时间、路线,等一切都精算之后,就每天盯着天气预报。
“我只要一个星期不下雨,7天,我就能挖好基础。”
苍天不负有心人。天一放晴,工地即开工大干,战天斗地抢时间。
医院设计的抗震标准等级较高。国内的建筑物墙体,除承重墙之外,都是直接砖砌。但医院的墙体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浇筑,业内叫“剪力筋”。
中铁四局承建的尼泊尔公务员医院项目
剪力筋施工的关键在于混凝土振捣的密实度。
“振捣不密实,混凝土强度受影响,抗震标准相对就差。从我内心来讲,绝对是不满足的。”
为确保质量,那些天里,张江华和项目主要管理人员,分三班倒,钉在现场。
医院一层一层拔地而起,张江华他们一夜一夜没挪窝。
“只要看着,我心里就踏实!”
主体完工后外装修时,医院门厅前有一个钢结构玻璃雨棚,国内装配物资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漏发了一个不锈钢连接杆件。
中铁四局在尼泊尔承建的工程
现场工人说,不行,我们就现场加工一个,绝对没问题。
但张江华想了又想,没答应。
他委托中铁四局驻尼泊尔办事处主任许平安专门飞到成都,按照设计图纸买了一个,又连夜搭航班,吭哧吭哧背着几十公斤重的钢家伙回到工地,交给了工人。
“事实证明,我们这么做是值得的!这次大地震,这个公务员医院,我去现场看的时候,不要说墙体开裂,就是这个雨棚,连玻璃都没移位!”余洋自豪地说。
“因为工程质量过硬,震后,医院的正常工作丝毫没被影响,收治了上千名受伤人员,发挥了巨大作用。”
从2003年进入尼泊尔开始,中铁四局先后承建了数十项市政和房建工程。这些工程在4月25日的大地震和不断的余震中,未受到任何损毁,安然无恙,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必须对任何影响工程质量的瑕疵‘零容忍’。因为它不仅是中铁四局制造,更是中国制造,事关国家的形象!”
得知自己干的工程扛住了8.1级大地震后,张江华欣慰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