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河之畔“文明号”
局团委
京九铁路颍河青年桥群,1994年4月4日被共青团中央、铁道部授予“青年文明号”工程
1994年春天,二处阜阳枢纽颍河桥北岸的工地上,彩旗飘扬,欢声雷动,到处洋溢着热烈的喜庆氛围。一条鲜红的横幅——共青团中央铁道部“青年文明号”——挂在工地最显眼的地方。
“为表彰先进,激励广大青年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共青团中央、铁道部决定:命名铁四局二处颍河青年桥群为‘青年文明号’工程。”坐在主席台上的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姜大明在如雷的掌声中,宣读了授予“青年文明号”工程的决定。这辉煌的一刻不仅荡漾在颍河水的波纹中,还深深地烙印在参建青年队伍的记忆里。
1993年4月,二处接到修建阜阳枢纽线下工程的任务,该工程包括京九线伍明站至颍河特大桥南20.76公里,是当时华东地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路网性枢纽,被铁道部列为重点控制工程。
铁四局二处青年技术人员吴成福(左)在工地
青年团干部(从左至右):夏必安、陈海如、汪德义、董磊、陈宁、任保华、王勇、刘兵生在阜阳颍河桥工地合影
面对工期紧、任务重、征拆难度大等难题,时任局长张玉琨不等不靠,立即组织集体商讨,最终决定从桥工段、五段、六段等三支建桥劲旅中挑选年轻的骨干尖兵成立“青年突击队”,打造一支专攻“急难险重新”任务的“铁拳头”队伍,并定下了“工期不过年,质量创国优”的目标。
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想要大干快上,首先必须清除“征拆”这个“拦路虎”。由于工程段涉及11个自然村,需征用土地2000余亩,拆迁251户,拆房1945间。面对棘手的任务,青年突击队迎难而上,迅速成立4个“拆迁小分队”,挨家挨户做好思想工作,动员沿线群众支持工程建设,并积极帮助群众搬迁。短短10天时间,青年突击队就完成了征拆工作,为后续的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993年6月18日,阜阳枢纽开工典礼在茨淮新河大坝如期举行。二处从甘肃、山东等地调集3000余名职工和200余台大型机械,迅速拉开了施工大干的战幕。
开工之初,并非一帆风顺。连续的暴雨冲垮了施工便道,河水暴涨也给施工进度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为拼抢进度,青年突击队队员实行三个班组“轮班倒”,保证工地24小时不停运转。有时沉井打灰,需要连续三天三夜不停工,为了不影响工期,突击队队员们便直接把被褥带到了工地临时搭建的厂棚内,吃睡都在工地。白天在工地加紧施工,晚上加班整理资料,是突击队队员工作中再平常不过的事,他们乐此不疲、从未抱怨,早已习惯了以工地为家的日子。
盛夏的工地,没有半点遮阳处,人暴露在烈日下不到半天,脸就被晒红脱皮。由于作业空间狭窄,负责桥面下仰焊的青年突击队队员,既无法坐也无法站,需要长时间半蹲着作业。一方面,脚下的钢板在烈日的暴晒下,温度能达到50℃,加上烧电焊会产生高温,烤得脸上皮肤灼热,另一方面,他们还必须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防止火星飞溅灼伤皮肤。在这样的条件下,经过近3个月的抢工,青年突击队奇迹般地创造了“百米成桥、百米成桩”的速度,将阜阳枢纽的轮廓,鬼斧神工般地勾画了出来。
1994年5月,团中央在颍河桥工地举行“青年文明号”命名仪式,京九铁路青年突击队队员展示队旗
团员代表接受授牌
20世纪90年代,颍河桥全貌
快速更要优质,是这支青年队伍的共识。尽管二处给各段突击队队员下达“图纸到位三天必须开工”的命令,但他们宁可加班加点、日以继夜,也要坚持“中线水平不贯通不开工,图纸未审核不开工,技术交底不清不开工”的原则,把严格的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贯穿于每道工序。围绕钻孔桩、灌桩混凝土、立模等技术难题,由青年突击队队员组成的QC小组,积极开展技术质量攻关,先后攻克了光滑模、混凝土气泡及薄型沉井法施工等工艺难题。1994年3月,阜阳市百名离休干部考察团到工地检查,给予高度赞扬:“真像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为阜阳市添了一景。”
入冬后,气温骤降至零下10摄氏度。到了夜晚,即使穿着厚厚的防寒外套,也抵挡不住刺骨的寒风。但与时间赛跑的青年突击队队员顾不上这些,他们深知时间宝贵,一到现场就分秒必争、拼抢进度,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快些,再快些,为最后的拼抢赢得主动。
说到“拼”,突击队的刘志祥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拼命三郎”。1993年冬天,大桥的最后两个深水墩成为影响工期的“拦路虎”,上级要求必须在春节前完工,拼抢进入白热化,工地上分分秒秒都能拼出“火”来。他扛着七八十斤重的模板,登高爬下,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一天,极度疲乏的刘志祥走上跳板中央时,受过伤的胸口一阵绞痛,眼一黑,一头栽进冰冷的河水中。醒来后,他又躲过医生的“监视”,出现在高高的脚手架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2月21日,颍河大桥岸边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二处参战职工载歌载舞,与阜阳人民同庆颍河大桥贯通的胜利。阜阳地市领导赞扬二处人如铁的事实证明了二处是一支敢打硬仗、无坚不摧的铁军。
事实证明,这支青年突击队确实没有辜负“铁军”的称号。他们用岗位建功、创新奋斗的生动实践,把“争创跨世纪国优工程”的标语铸成了金光闪闪的奖杯,阜阳枢纽不仅荣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还捧回了首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回首20多年前的北岸桥头,这支发源于颍河之畔的“青年文明号”,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凯歌高奏。在时光的记忆里,这支青年突击队不仅铭刻下二处青年永立潮头的辉煌篇章,还鼓舞着后来人不负时代韶华,与祖国风雨同行的坚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