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单位、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反映中铁四局发展历程的《奋斗之路》与大家见面了。四局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英雄模范人物,本书记录的仅是沧海一粟。但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些故事或多或少能让读者了解四局发展的足迹,以及在奋斗过程中体现出的一辈辈四局人的争先精神。
中铁四局发展史,就是一部企业党组织领导下全体员工的争先史、奋斗史。丰富多彩的奋斗历程,持续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时时书写着的时代华章,因内容过于丰富而为本书的入选篇目设计带来了难度。原先我们基本上按时间顺序,以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为线索,设计了故事框架和目录。但在编辑整理过程中,很多故事被不断发掘出来,因而内容也在持续动态调整中。很多故事原本长而详细,限于篇幅,不得不做了大量删节。也有些单位和部门的稿件因内容不符合要求未予采用。还有一些单位因多方面原因未收集提供素材,很多有价值的故事可能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实为遗憾。
编辑过程中,收集的不少现成的故事,理所当然包含着原采编人员辛苦的劳动。我们寻访了许多为企业发展呕心沥血的前辈,采访过程也是受教育的过程。在四局开启职业生涯的原铁道部副部长蔡庆华对四局深厚的感情、乐观的态度和爽朗的笑声,深深感染着我们。逾九旬高龄的孙岩是局老领导张静之同志的夫人,她对前来采访的任保华和黄爱国说:“看到你们这些小年轻,感受到四局的活力与美好。”我们感动之余,也体悟到企业厚重的历史和老一辈的殷切期望。局党委原书记李国瑞充分肯定编辑这本书的意义,一口气为我们讲述4个小时,此后还数次通过电话、视频等形式,把一些珍贵的故事娓娓道来。局党委原书记、董事长张河川抽出大量时间,详细为我们梳理四局发展的历史脉络,厘清了许多重要史实。走出四局仍心系四局的原副局长叶华成的四局岁月,浓缩了企业转型时期和高质量发展初期知识分子的奋斗情怀。童国强和张存孝远赴成都采访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改制挂牌后第一任总经理李中庸,当面倾听他讲述企业转型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内情。张存孝等还到常州等地采访四局在发展困难阶段劳务输出的故事,常州丝织厂党总支书记徐汉法、副厂长沈浩清、销售科科长欧国方,以及原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武进丝绸印染厂副厂长崔宝兰积极提供原始证明材料,以第一手资料的形式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片段。
收集整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精彩故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得到了全局各单位特别是离退休老同志的大力支持,四局原公安处的领导陶子军、王铜川、宋长久等声情并茂地回顾了他们身着警服与四局人一起战斗的难忘岁月。蒋伟华、孙宝和、杨春山、赵玉兰等老同志为本书欣然落笔。已经移交地方的合肥铁路工程学校、襄樊技校的老同志对四局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倾注在一行行文字中。局后勤保障服务中心为采访老同志做了大量沟通协调工作,各子分公司及总部各部门许多同志为本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已退休的七分公司原宣传部部长丁渊打来电话,热心提醒编者要在故事中体现时间细节等。在此,向所有为本书付出心血的人们致谢!
局高度重视这部讲述四局奋斗故事的作品的编纂整理工作,本书由局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负责编纂。许国统筹策划,任保华牵头,黄爱国、童国强、张存孝等组织实施并负责组稿统稿,安保田负责图片编辑、装帧、版式设计编排。许国、朱晓晨、李晓明、吴怀球等同事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照片,还有许多图片甚至找不到拍摄者或提供者,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力求准确是我们追求的首要目标,把本书编成一部经得住读者和历史检阅的简明的四局历史读本是我们不变的初衷。但根据编者的理解而对企业发展阶段的划分,不一定准确。由于时间仓促以及掌握的资料不足,加之水平有限,书中所收录的故事难免挂一漏万,或内容顾此失彼,或细节不够精准,或时间难以校准等,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
编者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