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玩具飞机引起的回忆

一架玩具飞机引起的回忆

李长爱

李崇义

春节前,我按照民俗打扫卫生,整理衣柜,看到了小时候父亲送的礼物——一架玩具飞机。这架形象逼真、铝制材料的玩具飞机是父亲李崇义参加抗美援越战争结束后带回来的。在那个经济匮乏、物流不畅的年代,这个精致的玩具令我爱不释手,喜爱至极,而且那是用打下来的美国飞机残骸做的,饱含了父辈们无上的荣誉和自豪!

我那时候年龄尚小,对时间没太多的概念,光知道父亲在外地工作(铁四局一处),每个月给家里汇一次款,等过年了父亲就回来了。所以,我就总盼着早点过年,可以见到慈祥可敬的父亲,更主要的是父亲不仅会带回来好吃的东西、可爱的玩具,我还可以得到5毛钱的压岁红包,钱虽不多,但在那个年代对孩子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拿着这钱可以买自己想要的带哨气球、拐枣、果丹皮、带橡皮头的铅笔。

可那一年春节,父亲没有像往年一样回家过年。我也总是看到母亲忙碌之后,背着我们姊妹流泪,时而默默发呆。那时,我不解其因,非常纳闷。现在回想,那是母亲在担心前线父亲的安危,静下来时一个人惦记着,又不让这份忧虑影响到我们,独自承受着。而我当时只是纳闷母亲为什么会这样。当家委会敲锣打鼓地欢迎父亲戴着勋章和越南胡志明主席颁发的奖状回来时,母亲流泪了。我仿佛知道了,母亲不仅为勋章和那张代表荣誉的奖状高兴,而且为父亲能平平安安回来而庆幸。

父亲给我讲了抗美援越的许多故事,我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而紧张,时而高兴欢呼。

1964年8月5日,美国借口军舰在北部湾越南沿海遭到攻击,对越南进行空中打击,即所谓的“北部湾事件”。1965年4月,越南劳动党请求中国支援。毛泽东主席决定向越南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我的父亲就在这种情况下参加了抗美援越。父亲是以中国铁路专家的身份参加抗美援越的,修建专用铁路线桥梁,保障后方运往前线的物资供给。敌机每15分钟轰炸一次,为了保证运输畅通,父亲他们要从200米距离的安全点跑步去抢险维修,然后在下一次敌机轰炸前撤离到安全点。就这么你炸我修反反复复,像拉大锯一样。父亲他们所做的,就是要保证前方物资和弹药供给。

有一次,一列军运列车即将通过,但有一个桥墩还没抢修完成。离下一轮敌机轰炸的时间越来越近,父亲和同事们争分夺秒,硬是把最后几层需要固定枕木桥墩的道钉钉完。父亲先让同事们抓紧撤离,自己一个人又检查是否有漏钉的道钉,结果延误了时间,无法正常撤离跑出危险地段,敌机就飞过来轰炸了。父亲凭着战地经验,顺势滚进了一个弹坑,美机投下的炸弹掀起的焦土把父亲掩埋在弹坑里。

我方为了随时掌握自己人员的情况,每一次敌机轰炸结束后,部队都要点名清点人数。当点到父亲的名字时没听见父亲应答,大伙儿都着急起来。大伙儿一边呼喊着父亲的名字一边焦急地寻找着,只见父亲爬出了弹坑,站立起来,抖搂身上的尘土,然后又向大桥跑去,继续投入抢修战斗。我带着孩子般的幼稚问父亲:“爸爸,你为什么又跑上大桥?”父亲说:“因为敌机每一次轰炸,大桥都会被破坏,运输列车必须安全通过,我是技术人员,必须在现场呀。”父亲那种精忠报国,誓死也要保证完成任务的态度和决心以及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至今让我难忘,也在我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中效仿着父亲,爱国家,爱单位,爱集体。父亲从此落下了耳朵背的毛病,跟他讲话时声音小点,他是听不清楚的。

左三图为李崇义在援越期间获得的奖状、奖章及亲手做的玩具飞机。右图为李崇义1967年8月1日在越南同模机务段

父亲有一次讲到抢修桥墩,让我的心提到嗓子眼。父亲在桥下施工,桥墩上方有个工人在施工时手中的斧头不慎滑落下来,不偏不倚正好砸在了父亲的头上,父亲当时就被砸晕了过去。在同事们的呼喊中,父亲慢慢睁开了双眼,额头上流着鲜血。同事给父亲紧急包扎后让他回安全点休息,父亲二话没说,又戴上了那顶立了大功的安全帽,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父亲轻松得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一样,幽默风趣地说:“幸好头上戴着安全帽,美国飞机都炸不死我,咋能死在一把斧头下呢?嘿嘿……”父亲真是幸运,那么危险的事他却如此淡定平静地讲述。父亲讲了很多在越南工作和战斗的故事,因年龄小,我只记住了父亲生死攸关的几件事。

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父亲也不忘学习看报,了解国内外的新闻。他告诉我:“看,这张看报纸的照片就是战地记者给我照的,他说:‘李专家,就这么点时间你还看报纸啊?给你拍一张。’”我真的要感谢那位不知名的战地记者,给我的父亲留下了珍贵的照片,成为我们儿女的精神财富。

父亲闲暇之余用我军炮兵打下的美机残骸做玩具飞机,记忆中有三种机型,大小不一,但如今只保留了这一种。父亲当时告诉我这是什么轰炸机,那是什么战斗机,它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因为年龄小,不懂军事武器的我只记了个大概。小小的飞机模型是父亲用锉刀一下一下锉成的。他非常自豪,兴奋地说:“这是用中国炮兵打下的美国飞机材料做成的玩具!”

几十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父亲离我而去多年,可父亲的那段经历,让我难以随着时光流逝而淡忘。

如今睹物思亲,仿佛父亲讲述抗美援越故事的情景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