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助推企业转型
黄爱国
高贵平在六处工指领导的陪同下,在浠水大桥2号墩开钻现场
2000年前后,中铁四局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时,京九铁路交验后,企业面临任务不足、大量职工歇工待岗的压力,如何面向市场、带领企业走出困境,是对局党委的严峻考验。时任局党委书记高贵平和局长(总经理)李中庸,带领全局职工迎难而上,爬坡过坎,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凝聚队伍,助力企业驶入了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面对企业生产任务不足、经济效益滑坡、资金紧张、职工收入下降、下岗人员增多等困难,1998年7月1日,局党委书记高贵平组织全局“一先两优”代表座谈时指出,战胜困难,就要紧紧依靠全局700多个基层党组织和万余名党员,团结带领全局3万余名干部职工爬坡克难。他要求党员干部在生产经营中发挥更大作用,做改革的带头人,在急难险重工作中打头阵,做从严管理和维护稳定的模范。
以理论武装促企业转型是党委工作鲜明的时代特色。面对市场经济的无情冲击,1998年9月,高贵平主持召开全局政治工作会议。他指出,越是生存发展的关键时期,越是要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要发展,政治工作要强化;化解矛盾,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也必须依靠思想政治工作;要狠抓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用以指导实际。局党委认真开展“三讲”教育,培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骨干。加强了以项目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艰苦奋斗主题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任企业主要领导期间,每逢春节,高贵平都要赴医院看望老同志,并与专家和各界人士座谈,看望慰问节日值班人员,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
作为国有大型企业,铁四局一直与国家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即便是在企业困难时期,也牢记初心。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重大水灾,8月14日,高贵平在合肥为慰问小组送行,委托他们把满载矿泉水、方便食品的两卡车慰问品送往九江长江大堤抗洪抢险第一线。他还组织全局员工赈灾募捐,在动员讲话后带头捐款,仅8月24日上午铁四局就募捐10.46万元。在企业发展低谷时期,全局职工依然奉献爱心,总捐款超过40万元。
2000年6月28日,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改制为“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高贵平任董事长、党委书记,李中庸任总经理、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局董事会在积极探索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集团公司机关和各子公司的企业改制工作,研究讨论了改制的主要内容和推进计划及保证措施。
为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局决策将合肥铁路工程学校正式移交安徽省教育厅管理。2003年12月24日,高贵平与安徽省教育厅常务副厅长金辉共同出席了移交签字仪式。
每个企业的发展都有高潮和低谷。那段时期,营销成了全局各级领导班子的头等大事。不论是行政领导,还是党群干部,都冲在营销第一线。2003年11月14日,高贵平来到三公司无锡、昆山地区调研时,强调要把中铁四局的金字招牌和邻近发达地区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不断开发建设高尔夫球场、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停车场等新业态,立足市场滚动发展,依靠自身力量,向市场要任务,向市场要效益。局还决策成立房地产公司,运作的首个项目吟春园获得成功。领导带头抓营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1998年到2004年,局中标了神延线、朔黄线、秦沈线、株六线、西南线、渝怀线、洛湛线、青藏线,粤海通道、宝兰等铁路,以及上海大众汽车试验场、上海F1国际赛车场、杭州湾跨海大桥、兰州雁盐黄河大桥等路外工程,既缓解了企业的生产任务压力,又为新的发展提供了效益积累。青藏线将士出征前,局党委组织局机关200多名员工列队欢送,为披红戴花的14名勇士壮行。
局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来之不易的经营成果,格外重视生产大干,常态化地开展大干活动和四保联赛,“大干120天”成了局劳动竞赛的品牌。2001年4月29日,高贵平代表中铁四局领取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3年12月7日,局党委为表彰做出特殊贡献的劳动者,组织了青藏铁路建设劳模表彰大会,给每名青藏劳模1万元的重奖。高贵平在讲话中,对青藏参战员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
一手抓生产经营,一手抓宣传思想工作,是转型时期局党委十分关心的话题。2000年11月8日是我国的首届记者节,高贵平来到《铁道建设》报社,向大家表示节日的祝贺,提出了加强典型宣传的思路。他指出,典型宣传在宣传工作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没有典型就没有水平。在高贵平任局党委书记期间,先后涌现出“铁道部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职工”获得者刘志祥,革命烈士王鹏飞,“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吴涛,全国“三八红旗手”丁太环等先进典型,“青藏高原党旗红”“党旗飘扬杭州湾”等特色党建主题活动在局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为鼓舞员工士气,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以楷模精神激励广大员工队伍奋勇争先,2001年5月,局党委组织开展了首届全局“精神文明十佳人物”的评选活动,后发展为每2年评选一次“四局好人”的规定动作,比“安徽好人”和“中国好人”开展此项活动都早,在局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2002年,局举办了以“万人抒情怀 喜迎十六大”为主题的首届中铁四局企业文化节。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中,高贵平亲自擂鼓助兴,这也是催人奋进的奋斗鼓点。自此,这两项特色活动成为中铁四局文化建设的品牌而享誉局内外。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后期,中铁四局各单位便开始打破段、队刚性组织结构,陆续建立符合工程项目特点的项目施工组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