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阳光洒在孩子们的路上

把阳光洒在孩子们的路上

江龙余

5年里奔赴6市13县区、行程10000多公里,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授课1000余人次,牵头开展的助学活动受益学生不下2万人,撰写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受教育现状调研报告10万余字。

这不是某个社会公益组织的成绩单,而是中铁四局市政分公司员工赵刚军和他的志愿者团队,用自己的青春、梦想、汗水和坚持,把阳光撒在孩子们的成长路上而留下的足迹。

赵刚军是安徽叶集人。叶集地处豫皖交界,是个地地道道的农业区,赵刚军家祖祖辈辈都在这片土地里刨食。在他很小的时候,为了家人生活得好一点,父母加入农民工的行列,远去浙江的工地上干活,家中只留下读书的赵刚军和他年逾七旬的爷爷相依为命。

“我的爷爷不识字,父亲只读到小学四年级,母亲也不识字。他们话不多,但都知道学文化的重要性,教导我‘读书是改变命运唯一的机会’。”赵刚军说。

求学的目标很明确,但求学的道路却异常艰难。农村的师资力量薄弱,从小学到初中,教过赵刚军的老师们往往身兼数职,教数学的兼教历史,教语文的兼教政治,教化学的兼教生物。至于音乐、体育,基本成了“赵刚军们”在操场上和田间地头的劳动课。

“如果说我有什么理想的话,我从小就想当一名老师。”为此,2009年,19岁的赵刚军在高考填写志愿的时候,毅然决然地报考了安徽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初入大学校园,赵刚军就和别的大学生不一样——他一口气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和春晖学社等几个互帮互助的校园社团。赵刚军把自己的时间分成三块:一块是学习,一块是兼职,一块是助人。

安大老校区附近有一个香樟雅苑小学,是合肥市筹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周边全是城中村,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多住在这个区域。下午一下课,赵刚军背着书包就走出校门,坐公交车来到那里,挨家挨户地调研摸底,看看哪些家庭和孩子们需要志愿者的帮助。看着稚气未脱、风尘仆仆的赵刚军,孩子和家长们给予了他足够的信任和肯定。

赵刚军一边在校园里招聘志愿者,一边联系支教的场地,后来决定选用西园新村一个老年活动中心的两间活动室,办起了他支教生涯中的第一个支教课堂。

志愿者各有所长,有人教艺术,有人教音乐,有人辅导功课。时间都是利用每个周末,集中上半天课。看着效果好,没过一个月,报名的孩子就从40多个逐渐增加到150多个。原有的场地不够了,赵刚军想从旁边的小学借用教室,就一次又一次地和学校领导联系,对方却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反复拒绝。

2010年9月的一天,天正热得厉害,赵刚军还是不死心,看着下午没课,他又搭乘公交车来到学校门口,把来意说了一遍又一遍,保安硬是不让进。赵刚军就给学校德育处主任打电话。主任出来了,也听明白了赵刚军的话,却当面拒绝后又回去上课了。进不了校门的赵刚军头顶着火辣辣的日头,蹲在学校门口等,从1点等到5点下课。主任出门一抬头,看见了被晒得满头大汗、将近虚脱的赵刚军。惊讶之余,这位主任心软了,把赵刚军带到校长的面前,并且帮着他求情。

赵刚军成功了。从那时候起,赵刚军在之后的3年大学生活中,每年暑假都会和志愿者们安排一个月时间,给城中村农民工的孩子们办班讲课。

赵刚军和志愿者们支教是没有经费的,全部都是义务劳动。上大学4年,家里要给生活费,赵刚军拒绝了,学习生活全部靠自己兼职挣来的钱,而且其中一半用在了支教所需要的纸张、粉笔等教学用具及出门的车费、电话费这些支出上面。

“我生活费中最大的开支是电话费。因为拉赞助、联系家长、出门办事,电话太多了。”赵刚军想了一下,又补充说,“合肥的公交车路线我也特别熟。我几乎跑遍了合肥所有的城中村。”

不仅如此,赵刚军还把支教的脚步迈向了更广阔的农村。

“我曾发动身边来自农村的同学做过一次调研,了解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发现他们受教育的缺项太多,和城里孩子根本没法比。”

2011年7月刚放暑假,赵刚军把支教团队的17个老师带回了自己的老家三元乡张店村。这一次,赵刚军是一心想帮助和他当年面临一样处境的“留守娃”。本来说好借用村委会的办公室做教室,可没几天,喝了酒的村支书把他们的被子、教学用具一件一件扔了出来。原因嘛,还是那个他经常被人拒之门外的“理由”——安全问题。

没办法,赵刚军把教室安排在了自己的家中。堂屋后面的“门漏子”,再加上邻居家的两个羊圈,读书声又在夏日清晨的红土地上朗朗响起。

2013年,赵刚军大学毕业,成为中铁四局市政分公司的一名员工。虽然没有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老师,但他依然保持“志愿者”的身份,一边干好本职工作,一边继续着他的支教活动。对此,企业给予他充分的理解和全力的支持。2014年,赵刚军兼任市政分公司机关团委书记,在机关开展募捐活动时,职工们争先恐后,踊跃参加,不仅捐款8000多元,还捐献各种图书300余册,款物全部被送到了贫困地区的叶集县平岗乡五里小学。

从2009年到2015年,赵刚军的足迹遍布合肥、六安、宿州、宣城、阜阳等6个城市近百个乡村,牵头建立支教队20余支,招募志愿者近300人,牵头帮扶乡村小学(包括山区临时教学点)10余所,与团队成员共同购买、捐赠书籍20000余本,累计联系捐赠各类书籍及各类文体用具价值10万元。

“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说这话时,赵刚军把目光投向深邃的天空。

中铁四局市政分公司团委“走进大别山”公益助学活动

中铁四局“阳光筑爱”公益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