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的多种经营:从游乐场到《经纬》
任晓平 吴耀彬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经济大变革的时代。受经济形势影响,铁路基建投资萎缩,工程局由原来的承接指令性任务变为投标竞争。各单位纷纷转轨“找米下锅”,向社会承揽公路、水利等“外委工程”,以走出劳动力过剩、经济效益滑坡的困境。
那也是个思想非常活跃和开放的年代。面对严峻形势,《铁道建设》报社一面加大改革宣传力度,服务职工,服务全局,为生产经营鼓与呼;一面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努力为创收分忧。
总编罗成誉是个思维敏捷、点子多又不甘寂寞的领头人。
“报社能干点什么呢?”
早在1984年,他就与杨一九、吴耀彬、童国强、阎建国、王陶等广泛讨论,征求意见,并随之进行了照相、彩扩、餐饮等一系列经营尝试。最后,在“优选项目,对外拓展"的共识下,开办游乐场成为当时最大的一个项目。
罗总与文昌烁、童国强等去合肥逍遥津公园,考察场地,筛选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然后,将公园的几位领导请进报社,商谈赛车游乐场合作事宜,并签订了协议。紧接着,一面派王陶去山东订购赛车,一面紧锣密鼓地做好赛车场筹备工作。连续多个双休日,罗总带领报社、电视台人员义务劳动。李苏青四处联系,运来了水泥、黄沙、油毛毡、废旧汽车轮胎以及桌椅床等。大家动手,首先在钢筋围栏口建了间小毡房,做卖门票、存放赛车维修工具和住宿之用。清理场地上的荒草杂物后,又在四周围栏钢筋上用铁丝绑了一圈废旧轮胎,以防赛车行驶时碰撞,确保游客人身安全。午餐时,后勤王凤英老师去老淮河路一家小饭店买回包子,大家简单充饥后又干活。
场地等设施都搞好了,谁来管理呢?
罗总安排任晓平爱人负责卖门票,让我们再找个兼做营业、赛车维修和守夜的人。于是,任晓平去芜湖六处一段,征得段领导同意,聘用了一名年轻的合同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山东的两辆赛车一运到,游乐场立即开张营业了。生意那个红火,每天从早上到下午5点公园关门,游人不断。特别是节假日,家长们带孩子来游玩,排着长龙等候。忙不过来时,报社和电视台安排人员自带午饭,到游乐场轮流值班,宣传文明游玩,维护场内外秩序,帮扶游客上下车,保障了正常平稳经营。
稳定的门票收入,为报社开源增收赢得了“第一桶金”。
探索迈出了一大步,罗总等又运筹利用报纸自身资源再做文章。
于是,副刊《经纬》应运而生。依托《铁道建设》报,利用报社新闻资源广、年轻报人思路开阔的优势,创办一份以社会热点话题为主要内容的副刊,自主对外销售。一说办《经纬》,大家就信心十足,编辑王陶、程建伟、张文喜、陈晓峰、郑江平等竞献才华,全体采编人员出谋划策、齐心协力来“烹调”这份精美的“大餐”。
内容上,确定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受众,从数十种报刊资料中荟萃精华,涵盖政治、军事、娱乐、名人趣事、历史钩沉……尽管丰富多样,但杂而不乱,始终坚持积极向上的方向。每期《经纬》也适时编发编辑记者、通讯员的文章和照片,兼顾了知识性、娱乐性和新闻性。王陶关于机关人事改革的大幅组照《公开答辩 竞选经理》刊登后,受到局内外的广泛赞誉,并获得《安徽日报》摄影一等奖。这期间,任晓平和《黄山日报》记者李跃梅写的《古村南屏访“天白”——张艺谋何时兑现诺言》,也引起社会关注,被《安徽日报》《文化周报》《人民铁道》等报纸转载。
版面策划上,《经纬》力求新颖别致、变化多样。以大照片、大标题、大提示、短文字来提升冲击力和吸引力,适应年轻人快节奏阅读的需求,从而得到读者“接地气,有品位”的好评。
当第一期套红对开大报《经纬》在南七街头发售时,产生了轰动效应,近千份报纸被抢购一空。一时洛阳纸贵。我们高兴地一期期加印,由最初的两万多份,飙升至十余万份。
在发行上,报社更是精心组织,下狠功夫。从合肥市到省内其他各地,又陆续扩展到南京、无锡、上海一带以及上海铁路局、济南铁路局所有客运列车上。
合肥市区,由安春喜和任晓平两人在完成编辑业务之余,骑单车走街串巷,一个报摊一个报摊地发送。一个摊发多少份,记好账让摊主签字,待下次送新报时,结上一期的账,并回收没售完的报纸。从机关到老火车站,一个来回就是半天,只要时间来得及,我们就尽量亲自前行,直至跑遍了全市近百家书报摊。
随着网络的兴起、手机的普及,纸媒慢慢走向萧条。《经纬》虽然最终停办了,但当年敢为人先的改革探索,在铁路系统算是独树一帜。
报社多种经营,除办游乐场、对外发售《经纬》外,还利用合肥市内最早购置电脑激光照排设备的优势,为合肥市近40家大型企业照排内部报刊。当全国办理居民身份证时,承担了局机关1000多人的证件拍照业务;抓住各单位节庆、成果展示,重大项目竣工等机会,从主题策划入手,主动公关联络,推出精彩的专版及广告;在推荐对外劳务输出等方面,报社也进行有益尝试,取得了成效。
当时报社拍了照片,彩色的要送到合肥市照相馆冲印。所以,罗总编想搞彩扩,让吴耀彬去落实此事。吴耀彬考察了蛇口一家经营日产701型彩扩机的公司,回来后找张健基局长汇报。701型机器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合肥市当时彩扩技术用的还是暗室操作,701型是明室操作,顾客可以看到照片像流水一样从机器里出来。机器价格为外汇2万美元。张局长当即表态,给你们2万美元。吴耀彬多次往返合肥和深圳,谈定合同,再找安徽省外汇管理局办理用汇。带着用汇公文和学习操作的人员,罗志武再去深圳提货。因为学习操作要等香港来人教授,学习时间要一个多星期,吴耀彬和罗志武住在招商局招待所。一天,二人突然收到电报,两个字:速回。原来有人说报社搞摄影是不正之风,局里大会点名批评了。吴耀彬回到合肥,跟罗成誉汇报说设备已经买好了,罗志武在学习操作,只等学完就运回来了。当时在合肥这边,彩扩的营业执照也办好了,名为“先行彩扩部”,营业地点在三孝口附近合肥市电视台旁边一家商场临街的商铺,签好了合同。罗总编最后决定继续这个项目。等吴耀彬回到深圳,设备已经打包放在了卖家门外的马路上,卖家还帮忙联系了一台拖挂车(设备打包后一般卡车装不下),运到合肥要6000元。如果此时同意卖家安排,设备就拉回来了。罗志武说运费太贵了,建筑处有拖挂车,我回去带车来拉。就这样吴耀彬回一趟合肥,罗志武回一趟合肥,前后两个星期,这时候卖方通知说,外汇用不了,把货扣下不给运了。经了解是外汇政策刚刚改变。光有外汇不能用,还需要配套的用汇指标。为这个用汇指标,我们跑安徽省外汇局,人家说铁路的不归他们管,找铁道部,管事的说国家给的指标还不够买五台塔吊,你们四局的塔吊还没着落,怎么给你们去买彩扩机?回来再向张局长汇报,张局长大为光火,说你们买彩扩机是局里第一次使用美元,够支持你们吧?你们几个月都没办成。后来,彩扩机的价格降到十多万。报社把有关资料转给多经处,最后弄成的彩扩部已经和报社没关系了。
当年,报社轰轰烈烈开展的这些对外经营活动,对于作为参与者、见证者的报社同事,都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温馨的回忆。
1987年,报社人员与出席全局通讯员会议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