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政治形势
戏剧和其他所有的文学艺术一样,都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每一个时代的戏剧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政治形势和经济基础对戏剧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在记述民国年间的北京戏剧时,有必要首先简要地回顾一下民国年间北京的政治形势。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炮声震撼了中华大地,敲响了清帝国的丧钟。帝国主义列强势力感到清王朝的覆灭已在所难免,便决定扶植北洋军阀袁世凯,以维护他们在华利益。袁世凯掌握了清王朝的军政大权以后,命北洋军南下,攻占了汉口和汉阳,与革命军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英国首先出面,倡议南北议和,俄、美、日、法、德等国呼应,并以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迫使南京临时政府妥协屈服。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南京临时政府在成立三个月后,就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将政权拱手让给了北洋军阀袁世凯。袁世凯借革命之势,逼清朝皇帝退位;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他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当上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在北京建立北洋军阀政权后,就立刻暴露出他野心家的狰狞面目。他首先以“破坏共和,图谋不轨”的罪名杀害了武昌起义的有功将领张振武、方维,接着又暗杀了革命党领袖宋教仁。孙中山、李烈钧等在江西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但不到两个月就被袁镇压。袁世凯不满足于做民国大总统,而是要复辟帝制,做封建皇帝。他为了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秘密签订了日本提出的出卖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消息传到国内,北京各界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纷纷罢工抗议,游行示威,抵制日货。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于1916年元旦正式登上皇帝宝座,改年号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革命将领蔡锷在云南发动的护国战争,得到了广东、四川、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的响应。帝国主义列强见袁大势已去,采取了倒袁和暗中支持护国军各派势力的政策。在护国军的军事打击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外交压力下,袁世凯内外交困,无计可施,不得不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了帝制,次日废除了“洪宪”年号。袁世凯的心腹和亲信,见大树将倾,一个个背他而去。袁世凯气愤忧惧,于6月6日一命呜呼。袁世凯复辟帝制,在戏曲文物资料中亦有反映。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资料室所藏民国年间北京戏院演出的戏单中就有国号为“洪宪元年”的,如位于前门外大栅栏路北的庆乐茶园在这一年一月四日的戏单上的日期就写作“中华帝国洪宪元年一月四日”。
庆乐茶园戏单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组成南北军阀专政的联合政权。1917年,黎、段围绕对德参战问题爆发了“府院之争”。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借此向日本借款购买军火,扩充自己的势力;黎元洪则在美国支持下,利用国会,反对参战。段祺瑞以武力相威胁,迫黎元洪解散国会;黎元洪则下令解除段祺瑞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而赴天津,通电全国,不承认黎元洪的免职令,指使各省军阀宣布脱离中央,以武力倒黎。黎元洪求助于盘据在徐州的军阀张勋出面“调停”。张勋为袁世凯的旧部,在1913年参与镇压“二次革命”,是一个忠实于清王朝的保皇派。他乘机率兵入京,拥十二岁的溥仪出来宣布复辟“大清帝国”。黎元洪避入外国使馆,电令冯国璋代理总统职权,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讨伐张勋。孙中山也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号召人民反对复辟帝制。段祺瑞见黎元洪已经下台,乘机接过反复辟的旗号,组织“讨逆军”,攻入北京。张勋出战失利,逃入荷兰使馆,溥仪再次宣布退位。张勋上演的为时十二天的复辟闹剧,就此草草收场。
1919年5月4日,北京各大专院校五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集会,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侵犯中国主权和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得到全国人民的响应,在各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下,段祺瑞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的学生,撤去了卖国贼曹汝霖等人的职务。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显示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李大钊等深入工人和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北洋军阀在袁世凯死后不久,就分裂为以冯国璋、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1922年4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直系军阀发动了进攻,双方在北京之南的长辛店、固安、马厂一带展开混战,结果以奉系的失败而告终,直系军阀曹锟窃取了总统职位。1924年9月,张作霖以反对曹锟贿选总统为借口,发动第二次直奉战争。10月23日,吴佩孚的部下冯玉祥从前线班师回京,发动政变,通电主和,囚禁了曹锟,吴佩孚南逃,直系失败。北京政变后,冯玉祥将自己的军队改称“国民军”,并将清废帝溥仪驱逐出故宫,邀请孙中山北上议和。12月31日,孙中山抱病到北京,积极筹备召开“国民会议”。3月12日,正当国民会议全国代表大会进行时,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又一次受到挫折。
1926年3月18日,北京大、中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大会,声讨日本帝国主义干涉我国内政,炮击大沽的罪行。大会以后赴段祺瑞的“执政府”请愿,段下令开枪,打死群众47人,打伤20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这一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义愤,鲁迅先生写文悼念刘和珍等烈士,抗议反动政府的暴行。当年4月,冯玉祥将段祺瑞驱逐下台,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了北洋军阀政府。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后,全国的革命者云集广州,建立了培养革命军政人才的“黄埔军校”和革命武装“国民革命军”。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师北伐,经过浴血奋战,先后占领长沙、武汉、杭州、上海、南京等地。蒋介石窃取了国民革命军的领导权,在北伐取得胜利以后,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于1927年4月18日成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南京“国民政府”,自任总统,取代了北洋军阀政府。
在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的同时,北京的张作霖也加紧了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迫害。1927年4月6日,李大钊等一批共产党人被捕,29日被张作霖杀害。北京处于反革命的白色恐怖之中,革命斗争因此受到很大的挫折。
1928年4月,蒋介石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四个集团军继续北伐,打败奉军。张作霖在兵败返回东北的途中,被日本预埋的地雷炸死。张学良执掌奉军后通电易帜,归附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军占领北京后,南京政府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为北平市。
1937年7月7日,发生在北京的“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日战争的序幕。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北平期间,使北京这座古老的都市蒙受了巨大的耻辱。国民党统治北平的三年间,人民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北京人民不甘忍受屈辱,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北平的和平解放。
民国年间的北京戏剧就是在这样一种政治形势下沉浮的。不过,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国民革命军与北洋军阀的战争、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的混战,乃至日本侵略军占领北京,战争均在城外和附近地区进行,北京城内并没受到太大的破坏,社会环境相对平定,为戏剧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此外,在民国十七年之前,北京一直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不仅有深厚的戏剧文化基础,而且较快地接受了新文化的影响,故又为北京戏剧在民国年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