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鲜灵芝
生卒年及姓氏均不详。据奎德社同仁谈,她比刘喜奎小一两岁。原籍河北省宁河县。童年到津习艺,工梆子青衣、花旦,兼习皮簧,常演出于会芳园。民国初年,曾一度与杨韵谱合作,杨为她排《新茶花》一、二本。1913年,应邀进京,名不甚显。后其夫丁灵芝等筹组奎德社,邀杨韵谱主其事,鲜为领衔主演,杨韵谱对其十分器重,广排新戏,鲜在艺术方面深受教益。鲜灵芝所演花旦剧目,从不以卖弄风情取悦观众,而是讲究剧情戏理,注重表演分寸。鲜灵芝在艺术上,以唱做兼顾,声情并茂称著。她生性好强,常与齐名者争胜。民国七年(1918),她在北京庆乐园与在三庆园的刘喜奎对垒,一日两场,每场双出,剧目不重复。此举在京师轰动一时,时人称为“鲜刘大战争”。此前,刘喜奎被尊为“第一坤角”,“剧界首屈一指”,大战之后,“分为两派,并銮而驰”,“鲜刘并艳”之词时而见于报端。红豆馆主有文称“鲜之成名,也由于还阳草编排新戏在广德”。《北京女伶百咏》为其题诗:“目如点漆脸如霞,压倒梨园姊妹花;旧曲翻新无限恨,却叫白傅泣琵琶。”评她“姿容妖艳,不愧‘鲜’之一字。清歌一曲响遏行云,做派亦颇潇洒,工演《打花鼓》、《文章会》、《王小过年》各剧,而新戏尤精,若《青梅》、《胭脂》、《恩怨缘》、《家庭祸水》诸全本,其魔力足以颠倒座客,近方与刘喜奎并驱梨园。”石头在《坤伶概略》一文中称她“姿首鲜丽,明眸善睐,回眸一笑,有倾国倾城之媚。”《坤伶十美图》一文称她的艺术“流动有致,别具体裁。”191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行希望剧之票选,鲜灵芝的《打花鼓》一剧当选。她与刘喜奎、金玉兰并称“坤伶三杰”,并在“花衫五霸”、“坤伶十美”、“坤伶十二钗”中,都榜上有名。继刘喜奎获“文艳亲王”之后,她荣膺“香艳亲王”的称号。
鲜灵芝在奎德社四年间,主演的剧目,除《红鸾禧》、《翠屏山》、《马前泼水》、《四郎探母》等传统戏外,主要是在新编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的剧目如《恩怨缘》等30余部新剧中,扮演主要角色。这是她艺术生涯的巅峰时期。30年代,在一篇文章中记述广德楼时,还专门提到“早年鲜灵芝曾成名于此”。《北平菊部大事记》载,“民国二十三年,鲜灵芝由津来京邀角”,与李桂云一度合组桂兰班,有文称此时她已“年老色衰,号召力减退”。其实她只不过三十五六岁,“已无剧院相邀”。
她与丁灵芝离婚后,与法租界巡捕褚某同居,旋染白面嗜好,后落得乞食于富家,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