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京朝派昆曲的研究

五、对京朝派昆曲的研究

“京朝派”一词在戏曲评论和研究领域正式出现,稍迟于它的演出高潮。戏曲评论家徐凌霄在1918年《京报副刊》上发表的剧评中首先使用了“京朝派”这一概念,后被大家接受,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报刊上被广泛使用。30年代初,中华戏曲音乐院北平分院主办的《剧学月刊》,曾对京朝派的昆曲艺术展开探讨,并推崇健在的昆曲乐师曹心泉为研究中心。曹心泉(1863-1938),名澐,安徽怀宁人。祖父曹凤志工昆曲小生,清嘉庆年间来京;伯父曹眉仙亦工昆曲小生,道光、咸丰年间隶四喜班;父亲曹福林,字春山,工昆曲老生,亦隶四喜班。曹心泉初从陆炳云习昆曲小生,后又拜徐小香为师深造。不料嗓败,改学场面,擅曲笛、月琴等。清末曾随班入宫承差,熟谙京派昆曲艺术且精通乐律,民国初年曾任礼制馆乐律主任,1932年被聘为中华戏曲音乐院北平分院特约研究员兼顾问,并任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歌剧系主任。曾将家藏京朝派昆曲曲谱数十出陆续在《剧学月刊》登载,发表《清宫秘谱零忆》、《新订中州剧韵》、《近百年来昆曲之消长》、《前清内廷演戏回忆录》、《昆曲务头二十诀释》等研究京朝派昆曲艺术的文章。其孙曹世嘉,坐科富连成,工老生,擅演昆曲戏。

民国时期,京朝派昆曲所以能盛行一时,是与一批有造诣、有影响的业余昆曲爱好者们的提倡、支持和传播分不开。他们多是清朝的宗室、贵胄、名臣后裔以及文人名士中的饱学之人,如:

img

红豆馆主像(溥侗)

爱新觉罗·溥侗(1877-1950),字厚斋,号西园,别署红豆馆主。精于书法、绘画、传统音乐、昆曲和皮簧,清末至民国二十年间,曾组言乐会并在清华大学等校教授昆曲。擅演《单刀会》、《搜山打车》、《别母乱箭》、《弹词》、《琴挑》、《金山寺》、《奇双会》等。其弟子有:陈辑五、叶仰曦、丌伯维、王振声、张树声、廖书筠(女)、陈竹隐(女)、马珏(女)、陈祖东等。

爱新觉罗·载涛(1887-1969),号埜云,兼学皮簧和昆曲,其中《安天会》得授于张淇林,《芦花荡》得授于钱金福。李万春演的《安天会》也是由他指导的。

包丹庭(1881-1954),名桂馥,祖籍绍兴,生于北京。师从王福寿,擅演《探庄》、《雅观楼》、《对刀步战》、《金山寺》等。

朱作舟(1886-1960),名有济,别署龙沙散人,北洋军政府时期曾任财政部次长,退隐后居天津,学武净及武生戏,宗法杨小楼和尚和玉。1930年创办琴声雅集票房,先后请娄廷玉、王益友教戏,擅演《铁笼山》、《艳阳楼》、《嫁妹》、《火判》、《山门》等昆曲戏,经常在北京、天津各种救灾、办学义务戏中登台献艺。

袁寒云(1890-1931),名克文,字抱存(又作豹岑),袁世凯次子,世称“袁二公子”,精书法、诗词,兼习昆曲、皮簧,擅演的昆曲戏有《惨睹》、《惊变》、《游园惊梦》、《折柳阳关》、《狗洞》等。

张伯驹(1898-1982),号丛碧,张镇芳之子,民国“四公子”之一,银行家。兼书法和诗词,有《丛碧词集》行世。精于书画文物鉴赏和收藏,嗜皮簧、昆曲,与余叔岩交游甚密,为北平国剧学会理事。擅演昆曲戏有《别母乱箭》、《卸甲封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