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戏的人物装扮和舞台布景
2025年10月13日
第二节 时装戏的人物装扮和舞台布景
民国二年(1913),梅兰芳从上海演出回京,受上海编演新戏的启示,开始了编演时装戏的艺术实践,先后编演了《孽海波澜》、《邓霞姑》、《一缕麻》等时装新戏。1914年北京成立了以梆子二簧两下锅的坤班奎德社,首排时装新戏《一元钱》、《恩怨缘》,后又陆续排演了《啼笑因缘》、《家庭祸水》、《二烈女》、《湖天幻影》、《细柳》、《茶花女》、《少奶奶的扇子》、《托油瓶》、《姊妹花》、《战地之花》等。在此前后,刘喜奎上演了《新茶花》、《电术奇谭》;吉祥戏园的林颦卿、中和戏园女伶小月英、天乐戏园周惠芳和文明戏园的杨小朵等也上演了一些时装新戏,北京形成了编演时装新戏的高潮。
时装新戏既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必然在化妆、服装和舞台布置等方面都需是现时生活的模式,于是产生了时装戏服装,并在舞台上出现了写实的内景、外景、软景、硬景及逼真的道具。由于时装戏题材的多样性,在服装上也就有了反映不同人物年龄、身分、性格和境遇的经过艺术加工的服饰和体现不同环境的布景。